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已经不止是一个闺中密友,感叹和抱怨我,花费太多的金钱时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了,one singel ticket for $22, 以我平素对时装和护肤品化妆品的态度,对金钱和出去[腐败]的格色和孤寒,are you crazy?
如今的电影一出门,啥时候都可以看的,就算是当红大热的电影,下了档期,去不了院线,再不济,也可以找个DVD看看,至于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的先锋前卫之作,要不就是惹政府不高兴,要不就是惹电影发行商人不高兴,最终的结局,多半都是殊路同归,放网上,让人一抓一大把,[当搂]吧。
我对一年一度的电影节狂欢乐此不疲的最大原因,是电影过后,有机会跟电影制作人的做面对面的Q/A环节,倒不一定追星啦,导演才是电影的灵魂人物,而导演,多半跟通常意义上的时尚或美貌的所谓[星]不搭界的。
《颐和园》的导演娄烨,已经是第二次来多伦多了,上次来,是他的《苏州河》,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那种与众不同的强烈电影影像个人风格,让我有惊艳之喜,也跟我的格色与孤寒比较惺惺相惜吧。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故事和人物,也就是他的电影主题。
中国的本土电影,经历了革命题材好人坏人宏大叙述之后(连解放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连台湾李行白景瑞那一辈的导演,都不能例外免俗),经历了张艺谋陈凯歌之类的伪民俗伪传统的电影叙述之后,终于在娄烨他们这一代中国导演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自己的内心观照,不仅仅是平民百姓生活的甜酸苦辣柴米油盐悲欢离合,更是有了些许关于[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反思。
当时还不是那么大红大紫的周迅,在《苏州河》中一人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叫美美,一个叫牡丹,不要说我们观众在导演现实场景和回忆场景的穿插中,模糊不清谁是美美,谁是牡丹,怎么是美美,怎么是牡丹,就是那个四处找寻自己铭心刻骨小恋人的剧中男人,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记忆中和现实中,混淆着,迷惑着美美和牡丹的相同和不同,他在苏州河畔和这个[真实]女孩周旋,却一直是寻找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映象]。而那个牡丹,或者美美,一会儿斩钉截铁地否认自己就是美美,一会儿又模棱两可地暧昧地默认男人的猜测,一样的迷惑,一样的迷茫。
这是三重的困惑:
观众的困惑(旁观者)
男人的困惑(男人对女人的观照和欲望投射,[我者]对[他者]的观照)
女孩的困惑(自我身分认同)
其中最细致最动人的,就是女孩的自我身分的认同困惑。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因为细腻地表达了《阮玲玉》《胭脂扣》等等名片中,女性角色的心理,而被人唤作不是女性的女性导演,如今的娄烨,第一部长片,对女性的魅力心思就有如此惊人的细致刻划,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继有人,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想哪说哪,说句电影之外的题外话,其实[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困境,对我们在加拿大的移民,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这个坛子上,归与不归,好与不好,差不多都是[月经]帖子了,常提常新,表面看来是票子房子车子位子之类的,其实深层的东西,就是有个自我身分认同的问题。
不仅仅是当一个中国人还是当一个加拿大人之类的爱国宏大叙事,更有不少事关自我身分认同的细致入微的内心观照,值得我们去思索。
你的国籍是个身分,你的种族是个身分,你的肤色是个身分,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种族的国度,已经够复杂够头疼脑胀的啦,如果再加上你的工作是个身分,你的职业是个身分,你的教育水平是个身分,你的经济收入是个身分,估计九头鸟也不够使了。
所谓的移民之后的[文化休克],所谓的[找不到北],说的就是这种[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困境。
可惜,好像至今为止,还没见到从这个角度来深刻刻划移民[自我身分认同]的艺术作品,《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也许是我的涉猎太少,不知道吧。
在美国嫁了个洋人的严歌苓写《扶桑》,本来是个早期中国移民金山时期一个中国妓女的故事,但她的历史叙述之余,又时时刻刻从图书馆的故纸堆中,穿进钻出的功夫,倒是有些对书中人和写书者自己[自我身分认同]的思索和观照,成绩不俗。
最有意思的是,她在书中给自己的女主人婆,安排了一个傻大姐一般个性和性格,好像一切都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被骗,被卖,被捧,被红,都逆来顺受,都安之若素,都无动于衷,你想让这样的人自己主动的去反思观照所谓的[自我身分认同]困惑?
以至于写书人不得不自己跳出来,来点反思,来点对[身分认同]困惑的表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如今的电影一出门,啥时候都可以看的,就算是当红大热的电影,下了档期,去不了院线,再不济,也可以找个DVD看看,至于中国的第五代第六代的先锋前卫之作,要不就是惹政府不高兴,要不就是惹电影发行商人不高兴,最终的结局,多半都是殊路同归,放网上,让人一抓一大把,[当搂]吧。
我对一年一度的电影节狂欢乐此不疲的最大原因,是电影过后,有机会跟电影制作人的做面对面的Q/A环节,倒不一定追星啦,导演才是电影的灵魂人物,而导演,多半跟通常意义上的时尚或美貌的所谓[星]不搭界的。
《颐和园》的导演娄烨,已经是第二次来多伦多了,上次来,是他的《苏州河》,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电影,那种与众不同的强烈电影影像个人风格,让我有惊艳之喜,也跟我的格色与孤寒比较惺惺相惜吧。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故事和人物,也就是他的电影主题。
中国的本土电影,经历了革命题材好人坏人宏大叙述之后(连解放前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连台湾李行白景瑞那一辈的导演,都不能例外免俗),经历了张艺谋陈凯歌之类的伪民俗伪传统的电影叙述之后,终于在娄烨他们这一代中国导演身上,我们看到小人物自己的内心观照,不仅仅是平民百姓生活的甜酸苦辣柴米油盐悲欢离合,更是有了些许关于[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反思。
当时还不是那么大红大紫的周迅,在《苏州河》中一人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叫美美,一个叫牡丹,不要说我们观众在导演现实场景和回忆场景的穿插中,模糊不清谁是美美,谁是牡丹,怎么是美美,怎么是牡丹,就是那个四处找寻自己铭心刻骨小恋人的剧中男人,时时刻刻在自己的记忆中和现实中,混淆着,迷惑着美美和牡丹的相同和不同,他在苏州河畔和这个[真实]女孩周旋,却一直是寻找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映象]。而那个牡丹,或者美美,一会儿斩钉截铁地否认自己就是美美,一会儿又模棱两可地暧昧地默认男人的猜测,一样的迷惑,一样的迷茫。
这是三重的困惑:
观众的困惑(旁观者)
男人的困惑(男人对女人的观照和欲望投射,[我者]对[他者]的观照)
女孩的困惑(自我身分认同)
其中最细致最动人的,就是女孩的自我身分的认同困惑。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因为细腻地表达了《阮玲玉》《胭脂扣》等等名片中,女性角色的心理,而被人唤作不是女性的女性导演,如今的娄烨,第一部长片,对女性的魅力心思就有如此惊人的细致刻划,我们有理由相信,后继有人,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想哪说哪,说句电影之外的题外话,其实[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困境,对我们在加拿大的移民,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话题。
这个坛子上,归与不归,好与不好,差不多都是[月经]帖子了,常提常新,表面看来是票子房子车子位子之类的,其实深层的东西,就是有个自我身分认同的问题。
不仅仅是当一个中国人还是当一个加拿大人之类的爱国宏大叙事,更有不少事关自我身分认同的细致入微的内心观照,值得我们去思索。
你的国籍是个身分,你的种族是个身分,你的肤色是个身分,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种族的国度,已经够复杂够头疼脑胀的啦,如果再加上你的工作是个身分,你的职业是个身分,你的教育水平是个身分,你的经济收入是个身分,估计九头鸟也不够使了。
所谓的移民之后的[文化休克],所谓的[找不到北],说的就是这种[自我身分认同]的困惑与困境。
可惜,好像至今为止,还没见到从这个角度来深刻刻划移民[自我身分认同]的艺术作品,《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也许是我的涉猎太少,不知道吧。
在美国嫁了个洋人的严歌苓写《扶桑》,本来是个早期中国移民金山时期一个中国妓女的故事,但她的历史叙述之余,又时时刻刻从图书馆的故纸堆中,穿进钻出的功夫,倒是有些对书中人和写书者自己[自我身分认同]的思索和观照,成绩不俗。
最有意思的是,她在书中给自己的女主人婆,安排了一个傻大姐一般个性和性格,好像一切都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被骗,被卖,被捧,被红,都逆来顺受,都安之若素,都无动于衷,你想让这样的人自己主动的去反思观照所谓的[自我身分认同]困惑?
以至于写书人不得不自己跳出来,来点反思,来点对[身分认同]困惑的表述。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