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我说的质的改变是基于五蕴无我的,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概说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的意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睿问魔命题101:无常之中谁存在?
    • 结构不变。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的银行账号的钱来来去去,可账户在你名下,这是不变的。
    • “生命本身也在不停地变化。身体会变,思想会变,情感会变,价值观会变,性格也会变。”这个不断变化的生命、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辗转轮回,就是“我”。内在没有可以自我主宰的“我”,外面也没有操纵“我”的主宰。“我”不断地变化,所有佛教说生命“无常”、“无我”。
      • 若张三杀了李四,可不可以这样说,杀人时的五蕴和现在的五蕴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本就不是当下的我杀了李四,所以我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
        • 您的五蕴变化了,只是微调亚,没有根本的质的飞跃,您能像金碧峰禅师那样,让索命的无常鬼抓不住么?当然如果到了那种层次,肯定因杀人偿命,甘愿受罚,出入自在,但普通人由于内在的微量变化,阿赖耶识的变化,下次投胎会有不同,
          • 请问质的改变怎么定义呢?五蕴都变了,五蕴之外又有什么?
            • 我说的质的改变是基于五蕴无我的,一般學佛的行人,從努力修行,至因緣成熟時,就可覺悟證果。在佛教的證悟中,可分為小乘的果位與大乘的佛果。 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薩的果位稱為"地",菩薩十個果位稱為十地,真正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完成的證悟果位,稱為佛果。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概说

              早期佛教以说明人生现象为重点,而要说明人生,就必须涉及人或人的身心现象为何物的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就是五蕴理论。也就是说,五蕴实际上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

              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



              五蕴的色、受、想、行、识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的意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遍依圆自性,八识转四智。这是不是你说的质的改变?我可以帮你背。
                • 我建议您去问问出家师父们或者稍微等会别的朋友做答,到底是哪个果位,怎么转,我相信有你这样不懈的追求,一定能找到答案
                  • 我一点善根都没有,肯定找不到答案的。你找到答案了就好。
                    • 我现在肯定不行,资粮道不够,您说的问题,根本是我无法解答的,不过我真的相信,有人会明白的,我们一起等等吧.
                      • 我只遇到过自以为明白的人。
                        • 我“自以为”:你“自以为”别人“自以为明白”。我们都是“自以为”。
                          • 我自以为不明白
                        • 我个人觉得,是您这个问题太难了,若只是盲目的生搬硬套,肯定是无法满足您的需求的,所以也许有人会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而给您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其实都是大家在摸索,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阶段,如果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找能讲经说法的师父问问。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另外,我个人感觉,您读过那么多的佛教经论,那绝对是往昔与佛有善因缘而成的,不过暂时没有碰到让您信服的师父而已,多去跑去庙里,参加个佛学研讨班的,同修们互相介绍,就容易找到与自己相应有缘的师父了。

                          我下面贴个文章,也是个讨论,没有定论,我自己看了以后,觉得有点启发,欢迎大家一起共同讨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64483849.html

                          是“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六祖坛经的两句话。
                          原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贾题韬:

                          智通、智常、志道三个机缘,所问不同,但都因六祖的开示而悟入。所以要知道万法归元,一体万法的道理。什么是四智呢?四智是唯有佛才具有的最圆满、最无上的四种智慧,就是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和大圆镜智。以唯识学的理论来看,我们修行成佛后第六识就转为妙观察智,就能善于观察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第七识就转为平等性智,再没有人我、法我的执著,也就没有了那些差别、不平等的种种分别见,万法与我都平等和谐地处于一体之中,也就是时时处处都在‘不二’之中;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意志所到,运行无碍,而成就一切功德;第八识就化为大圆镜智,无量大干世界,若有情、若无情,无论巨细,皆可同时显现,一一照了。这四智如果从理论上讲,可以无穷无尽,但大致可以归结为这四个要点。常人看来,的确是‘至矣、尽矣,不可以复加矣’,但是禅宗把天下至难至繁的事,却精纯为至简至易。六祖在这里,全归在自己的自性之中,把佛教从天上拉回到人间,在佛菩萨和凡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这一切都回归在我们的心上,这就是禅宗伟大之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坛经》、提倡禅宗的原因。有一位禅师讲平等性智就是报身,妙观察智就是化身,大圆镜智就是法身。其实,三身四智就是一体,仍然不二。所以六祖把它们全归在自性之中,并且进一步指出:‘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在这上面,你仍然不要执著,这些都是‘名言’,而无‘实性’的。你如果把这一切执为‘实性’,那你就永远见不到这个三身四智了。所以智通大彻后说:‘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大家用功,到那一天你见道了,就会亲眼看到这决非虚语。还有一点要指出,虽然教下常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但转的只是名相,本体是动都没有动的,自性还是你那个自性,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什么东西,它可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啊!是‘体同而用异的’啊!
                            但这终究是禅宗的讲法,若依唯识来讲,就大不一样了。六祖所谈的这些,若粗略简单一看,不精通唯识的人还以为与唯识相同,其实他们之间是大不一样的,完全不同的。唯识宗认为,三身四智,是各有各的‘体’,这个‘体’是不同的。如前面我们谈到的,成所作智与前五识同体;妙观察智与第六识同体;平等性智与第七识同体;大圆镜智与第八识同体。《八识规矩颂》就认为:那怕你前五识成就了,有了化身,但并不等于能解释真如,(果中犹自不诠真),解释真如是第六识成就的事,六识成就为妙观察智后,才能解释真如。但那怕你第六识、第七识都成就了,你仍然证不了法身,‘六七因中转’——只不过是在因位中转了身而已,要证法身,必须在第八识上,当大圆镜智成就后;连同报化身一起转,这才‘五八果上圆’,这样三身四智才彻底成就了。可见三身四智是各有其体,不能含混的。
                            所以唯识宗认为众生不能全部成佛,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到了这样的理论后对他老师戒贤说:如果这样讲,可能中国人不易接受。中国人喜欢的是《涅槃经》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戒贤说:你们支那人懂什么,这是根本大法,不容许有丝毫的修改。玄奘回国后严守师法,但其宗仅四传而绝。唯识宗为什么这样主张呢?他们认为,一切众生的第八识中,所含藏的种子是不同的,有的是人天种子,有的是地狱、畜生种子,有的是缘觉种子,有的是菩萨种子,没有菩萨种子的是不能成佛的。所以,有的人因其种子不完满,三身四智也就不可能完满。但中国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这几大派都不承认唯识宗的这些说法。严格地说,台、论、贤、禅这四大宗派的根本都是中观派。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立教,也是本著中观。这几大派对唯识宗都有批评。如华严宗判教,就把唯识学贬得很低,认为只是‘大乘始教’,决不愿把它列入‘大乘圆教’。禅宗历代祖师说教,历来倾向于与华严结合,与唯识却谈不到一块儿。而学唯识的反过来修禅宗,难度却很大,有的祖师初学唯识,往往都是对唯识发生怀疑后,再投入禅宗门下以决其疑的。当然,这里只是提出问题,并没贬低唯识学,唯识学精深博大的体系,亦非其他宗派所能比拟。但中观唯识千年来争执的一大公案,必待以后大菩萨来了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可以向这位王子学习菩萨行。太子须大拿经:http://read.goodweb.cn/sutra/02/0171.asp。南传名Vessantara,毘输安呾囉王子本生谭:http://niceban.myweb.hinet.net/vnro-f/017.htm
                • 明白了,您是提示我欲修菩萨行,要从布施波罗密开始么?多谢!
                  • 不是,且看各自理解吧。
        • 今天的你不完全是昨天的你,因为有微小变化;但昨天的你是因,今天的你是昨天你的果,是昨天的延续——“阿赖耶识”还是那个。话又说回来,你有本事五蕴无我,还会害怕承担任何责任吗?
          • 五蕴无我或者五蕴非我不是我说的。是你们的佛说的。
            • “杀人时的五蕴和现在的五蕴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本就不是当下的我”——恒常不变、能主宰自己的“我”在哪里?
              • 既然无常无我,那怎么知道今天的温良君子明天会不会成为冷血杀手?
                • 一个时刻变化的有感情的生命体。你怎么定义“我”?佛教是怎么定义“我”的?
                  • 我不知道呀。所以我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你对答案很确定啊。为何不说说呢?
                    • “生命中有没有不变的坚实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把握而充满信心地说那就是我?”——你的问题有问题,如果你没有“我”的概念
                • 如果有常有我,温良君子永远是温良君子,冷血杀手永远是冷血杀手。你能主宰你自己的一切,你就是你的上帝,你想怎样就怎样。
                  • 那么当别人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特点时,你能说自己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吗?
                    • 为什么不能说明呢?我的五蕴有那么不稳定吗?变化有成住坏空的四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时间。况且你说明的是你的过去。
                      • 过去已经消失,未来不曾出现,现在只是一个没有长度的时间点,当你试图描述自己时,你已经不是你描述的那个自己了。有没有再不可分的无分刹那?有什么能住,能住多久?一秒,一百年,一纳秒,一万年?相对无限,一万年是否只是一瞬间?相对极微,一秒是不是长得像一万年?
                        • 过去已经消失,但不妨碍我描述过去的我,我也可以描述一贯连续的未来的我。你非要同意飞行中的箭没有动,长跑运动员跑不过乌龟,那就是玩文字游戏了——请不要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 这恰恰不是文字游戏,有部的论师,三论宗的僧肇都探讨过这类问题。如非重要,他们为何要探讨这些问题?
                            • 你把“五蕴假我”和“五蕴无我”对立起来讲事,当你问“五蕴假我”的问题时,我一回答,你就用“五蕴无我”来回复,现象和本质、理和事混着来说。
                              • 这个指责非常合道理。
                              • 杂阿含经说的是“五阴非我”,可没说“五阴假我”。您要是萧老师一系的咱就不谈了。能从杂阿含读出如来藏我望尘莫及。
                                • 以佛教之立场而言,所谓“我”者,实际上并无“我”之存在,仅由五蕴和合所成之身,假名为我而已,故称假我.......大乘佛教虽破斥小乘、外道、凡夫等执着五蕴和合之假我为实体,然并不摈除名字之假我。FROM:【佛光大辞典】
                                  • 还是避免用“小乘”这个词吧。上座部可没执着五蕴之我唷。
                                    • 我错了,不应该直接拷贝的,也不应该执着“大、小”。下次讨论的时候方便的话可以先表明身份和观点立场,方便讨论。有时候同一个佛教名次在不同的派系中意义不同。
                                      • 我没有什么身份,为什么一定要先预设观点立场呢?
                                • 我知道萧某某是谁,我也不看他的东西。不知道你怎么就看出我跟他是一系的呢?
                                  • 萧老师一系爱说阿含遮诠假我,大乘彰显真我。当然,有这种观点的也不只他一家。我只怀疑,也没断言你是他一系吧。
          • 佛经说无常,但说了什么变化是微小的变化,什么变化是巨大的变化吗?一秒钟过去,组成身体的每一个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够不够大?
            • “一秒钟过去,组成身体的每一个分子都发生了变化”?——请说明来源
              • 这是物理学化学,不是佛教。
                • 我的物理化学不行,向你请教:一秒钟过去了,身体每一个分子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 那你说那个分子没在运动?组成该分子的哪个原子和其他原子的距离没有改变?哪个分子没有原子正在脱离,哪个分子没有新的原子接近?
                    • 隔了一天,请问你住的房子,你的身体,变化大达到你都认不出自己的家,家人也认不出你了吗?
                      • 这是认识的问题,并不是变化本身的问题。你是否承认分子变了?
                    • 分子变化大到引起组织变化了吗?量变引起质变了吗?在正常的情况下,你外观、体重、心情隔了一天就翻天覆地了吗?昨天的衣服穿不上,家人互相都不相识了吗?
                      • 我们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个性,价值观乃至信仰都是存储在大脑的记忆,可记忆并非绝对可靠。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移魂都市”。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记忆都常常被人为地改变,这些改变发生之后,个人的自我认同也发生变化。如一个人被放到杀人现场并植入杀人的记忆,这个人就真的以为自己是个杀人犯了。 现实世界中也有人失忆之后,性格信念完全改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那么哪个他是真实的呢?
                        • 用概念去推理什么是“我”,是无法想像出来的。只有通过“无我”的定慧修行,把生生世世所带来的引起烦恼的思维行为习惯压住,直到有一天生命长河中第一次出现“清静种子”的爆发,生命个体第一次与实相契合,明心见性,才能觉知生命是怎么回事,我是谁。
                          修行到这个阶段,佛法上称为“见道位、极喜地”。“极喜”自然有它的道理在。瑜伽这个词梵文的意思是合一、相应,应该就是与实相相应,可以说第一次见到事实的部分真相了。

                          至于说为什么要先“无我”,这应该是一种修行的正确路线。老子也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家说“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都是同一个方向。最终“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假人蜕变成真人——《庄子》:“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我们现在讨论“五蕴无我”、“空性”,只是在思维层面上非常浅薄的概念理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生命体与实相的契合——说天人合一也凑合。

                          可以看看高僧大德修行中的一些体验:
                          例如太虚法师的宗教体验:秋天去住藏经阁看藏经,......看了个把月,身心渐渐的安定了。四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过于涅盘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顿空,但并没有失去知觉。在这一刹那空觉中,没有我和万物的世界对待。一转瞬间明见世界万物都在无边的大空觉中,而都是没有实体的影子一般。这种境界,经过一两点钟。起座后仍觉到身心非常的轻快、恬适。在二三十天的中间,都是如此。
                          • 祝你早日清净种子爆发,如果有的话。
                            • 用“无漏种子”一词描述你满意吗?
                              • 祝你早日无漏种子爆发,如果有的话。
          • 阿赖耶识也在变化,更像一个无限的存储空间。
            • 如果说是无限的存储空间,存储空间本身不能说变化,也不能说不是变化。存储的东西在变化。
        • 怎么能推出"我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的?五蕴之说只是一种分别法门,是修心方便法门,不是用来阻断因果逻辑必然的,也不是用来否定你这个实相的。
          • 那请您说说什么是不被阻断的实相?多谢!
            • 什么是“不被阻断的实相”?我没这么说。你我在佛学上可算无缘。
              • 好吧。您说的是不被否定的实相。
                • 相由缘现,缘起性空,进一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无论你的实相如何变化,都是由缘而生的,这些缘决定了你的实相就是你。而且无论如何修行,因为色是空生,所以你的实相还是在那里,无可逃避,也不需逃避。
                  • 感觉挺美,但不懂,谢了。
                    • 你的实有就是你的自性,而大道是无自性的。西方人的哲学观点从柏拉图就为了探讨实有,这种观点看佛教必然会有很多疑问,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有问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如果你执着佛理就是为了研究现实世界,你已经远离了般若实相了。
                      另一面,佛法也不是否定实有,大乘的一心二门就是如此。毕竟佛法是为了普度众生,必定要入世。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了,而不是否定般若否定无自性和无常无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般若实相上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就是引领性的,也就是从这些方便法门回到异法门上来。
    • 在西西河看到飞羽2005年的帖,真可惜。他的问题应该是太聪明,导致无法遇到老师,以自学和在网络争锋作为学习手段。佛法的理论无法给他带来安乐,反而徒增烦恼。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有很大区别的,不把自己那一套先放下,学习东西以自我为主,只接受符合自己的观点,
      抗拒其他的,这样“心魔”会越来越强,而且会人为“魔鬼,你的名字是真理”。

      只能说:世智辩聪,恶增故难。有解无信,增长邪见。
      • 多谢你给我定性。
        • 呵呵,我倒没看出您“定性”了,polar只说看了2005年的帖子的感觉,每刹那,每念头,都有生灭,何况8年很多都会改变,禅净律密,大小乘一样,不过是不同的自己的心在分别而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心要法门–(唐)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清涼國師)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空非有,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照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舍,無對無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圓起。

          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見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言止則雙忘智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悟寂無寂,真智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斷絕亦絕,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見,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證入則妙絕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炳然齊致。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志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長空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你信了就好,信了就好。
            • 个人的感觉,识性非常发达的,真坐下来,光一个外相定就会折磨的够呛,到内心定更要有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可如遇那能一句点破的师父,估计一开口,就被“棒呵”了,没关系,坚持下去,关键是战胜自己的执著,就能得到法益!
              我上面帖子里,贴的,都是祖师总结自己禅定感受中得到的,所以,后辈,只能努力进入那个境界以后,才能明白。
        • 2005年的飞羽,不知道过去了8年,现在是怎样了。也不知道此飞羽和彼飞羽的关系如何。祝你吉祥如意。
      • 真理只有一个,中国哲学和佛学是共通的,中国的玄理、玄智与般若实相是等同的,中国的无为和逍遥和涅磐也是相似的,这也是为什么外来的佛学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原因。
        • 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反正孔孟老庄也不会出来反驳的。
      • 用学术研究的方法去批判佛法,用世间法来研究批判出世间法,是自找烦恼,自设陷阱。曾经喜欢研究萧老师、先锋网,会不会有可能心性跟他们类似呢?满腹经纶,思辨强锐会不会也是一种累赘呢?
        • 不敢高攀,他们至不济还是附佛外道,我是彻底的外道邪魔。
          • 佛教认为心外求法者为外道,所以,外道不是贬义词.有兴趣的话可看楞严经,那里对各种"入魔"状态的前因后果,分析的比较清楚.若担心自己说了过激的话,认真地忏悔,关键是以后不再做了,可以学<占察善恶业报经>,就能明白,得到清净相是什么的样子,然后修行就容易多了.
          • 学习佛法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开始接触“无常、无我、空性、戒律”等,肯定跟自己以前的心理行为习惯有冲突,未必能够接受;或者只接受一部分,但不接受另外一部分。这时候需要一定程度的慧根——“信”,难于接受的先暂时强迫自己接受,通过修行去验证。
            通过修行慢慢地调整心态,就会有进步,以前不能接受的可以接受了。

            如果修行完全没有作用,这个时候应当寻求师父、同学的帮助。
            不要追求完美的师父,只要师父有某些方面的境界比我高,就可以请教。
            • 没有慧根。不会强迫自己接受,也不会假装接受。
      • 佛都说了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可没有择法慧眼。
        • 那就仔细想想,如何能到正法时代,生在佛前,听闻正法?
          • 还要穿越?就算去了,他亲口说的就是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