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关于佛教的部分教义(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这部分内容是我读四部《阿含经》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客观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是物质化的分析,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需求,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另辟蹊径,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认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1.六入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大脑的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即是眼觉世界、耳识构成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世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物质的角度出发的,只能解决物质的需求。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必须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一种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
  生命是由六识身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不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就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2.四食
  还有一种从生命需求分析生命的方式,即四食:粗抟食、细触食、意思识、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的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识的需求。
  
  3.五蕴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物质,在佛教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按我个人理解,地为固态,水为液态,风为气态,火为能量。一切物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是感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受身。
  想是感受之后在内心的反映,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想身。
  行是生命体的思惟情感,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思身。
  识是对前四者的认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感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感知“我”在思惟?这个就是佛教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一架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分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国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感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非有情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识”是六入及外缘共同作用,形成的六种识身。外界与视觉作用形成眼识,即视觉概念;与听觉共同作用形成耳识,即听觉概念;与嗅觉作用形成鼻识,即嗅觉概念;与味觉作用形成舌识,即味觉概念;与身体感觉作用,形成身识,即身体感觉概念;与大脑的记忆思惟作用,形成意识,即意识概念。六者共同形成六识身,六识身就是生命认知中的世界。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
  因为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这就是苦。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因为五蕴对生命现象概括得比较全面,故佛教重于五蕴的分析。六入与四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4.十二因缘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结构上分析生命的构成,类似于空间状态;佛教还有一种从生命流程上来分析生命的方法,类似于时间状态--这就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无明指不了解五蕴、六入等生命的真相,不懂得苦、集、灭、道等解脱的方法;行指身行、口行、意行;识指六识;名色指五蕴,其中色指地水风火四大,名指受、想、行、识四蕴;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触指眼、耳、鼻、舌、身、意触;受指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指欲爱、色爱、无色爱;取指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指生命,有了上述条件,生命现象就产生了;老死指生命走向衰老直至终结的过程。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份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这是严重的谬误;十二因缘即是当下。
  十二因缘展开来讲的话,内容很广,想了解的其本义的人,可找《杂阿含经》深入学习。由于此帖只是很粗浅的介绍,无法分析得那么深入,一言以敝之,十二因缘是生命流程的过程,是生命认知的时间概念上的分析。   
  综上所述,五蕴构成佛教的空间观,十二因缘构成佛教的时间观,二者组成佛教的时空观。这是佛教对人与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的核心是:一切从生命个体的认知做为出发点。佛教是不二法门,不二指心法不二,世界即我心,我心即世界。自我认知构成自我的世界。
  佛教是内观之道,向内观照自我的内心,认知自我的实质,找出烦恼的根源,寻求最终的解脱之道。
  南传佛教从最基本的认知来分析,而大乘佛教则更进广博深入,涉及到的理论很深,须深入经藏,并且需要相当好的悟性,非初入门者所能理解的。初入佛门,最好从南传学起,不然学佛多年,还是不得要领。南传佛教的代表经典是四部阿含经,尤以《杂阿含经》为要,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本源。
  
  三法印
  三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符合三法印的就是佛教思想,凡违背三法印的即为外道。
  在南传佛教中,三法印是站在有感知的生命体的角度而言的。意思是生命自我的感知迁流不息,无有常性;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大乘佛法涵义更深广,《金刚经》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
  涅槃寂静是指通过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
  
  十.佛教解脱之路
  佛教中的解脱之路据称有八万四千种,此极言其方法之多,条条道路皆指向涅槃。
  比如念佛、持咒、参话头、密宗中的大圆满等等,但我认为最基本的一些解脱方法还是不能不修,即四谛。这是学佛的基础。许多人念佛一辈子,最终功亏一篑,与此不能说没有关系。比如出离心都无法生起,如何往生?
  四谛指:苦、集、灭、道,苦是生命无常引发的种种烦恼,集是苦生起的原因分析,灭是与苦相对的解脱目的、即涅槃,道是走向解脱的方法,即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分为七大类,计有三十七道品:1.四念处,2.四正勤,3.四神足,4.五根,5.五力,6.七觉支,7.八正道。
  四谛是走向解脱的框架,三十七道品是个细化的修行的路线行程表,相关的佛教经典中有详尽的分析。
  佛教的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单纯是汉传大乘佛教中,大藏经与续藏中的经典就有一万多部。佛学典籍浩如烟海,理论博大精深,极为繁复。一个人穷其一生,也难尽其学。所以佛教各个门派也只是‘弱水三千,各取一瓢’。前面的介绍也只是附近的一个路标,佛法还远在遥远的山那边。但学佛者也大可不必畏难不前。佛法万语千言,破一妄心。佛性非关文字。一语开悟者,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一字不识,在街上卖柴,偶然听人读一段《金刚经》,即契心法,后成一代宗师。参一句话头,念一句佛号成就者,更是多如繁星。
  即使不求开悟,因在佛教教理中有对世界的根本认识,我们学习之后,也会大为受益。佛法广大,包罗万象。求富贵可得富贵之道,求安宁可得安宁之道,求长寿可得长寿之道,人类的许多需求,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大海无边,各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学佛的过程有很多的乐趣,最少也能修到心境淡定平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灵感悟 / 关于佛教的部分教义(ZT)
    • 感谢楼主的法布施,南无阿弥陀佛!
    • 请教: 1、文章是南传佛教的观点吗? 2、“众生生命的构成没有一个实在的核心的自我,一切都是现象,现象之内无实质。”:这里“”一切”是不是指人对外界的认知?并不包括外界本身? 3、“”苦的根源是无常”:“无常”是指死亡吗?
      • 作者是修南传的自己说了有局限很粗略,真正想了解佛法需要自己去深入,很多经论的,每个时期,对不同的人用的方法都不一样,对根基差的说因果,因为出不了六道还得受因果控制, 但因果不是佛说的第一义
        等到了金刚经又告诉你所有这些法不过是手指不是月亮,只是给你指点方向的,到了岸就不要再背着船了。所以修行有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之说。
        • 谢谢回复,可否继续回答第2、第3个问题?
          • 无常不是指死亡,而是指事物的"变"的特性。
            • 这种事物的"变"的特性,应该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是不是不能简单地就说“苦的根源是无常”?
              •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炙盛 ,这前七个都可以从字面很容易理解,最后一个是我是这么理解,由于业力翻腾,我们很难控制自己接触六尘时候不做分别妄想,从而引发很多后续的事件,结果当然有好有坏,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改变控制不住的现象,南无阿弥陀佛!
                • 把“生老病死”改成“老病死生”意思就很不一样了,就像电影里面江湖好汉常常大喊“十八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个怎么看?
                  • 记得梦参老和尚曾经讲到自己在浩劫中入狱33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说他当初也曾失去信心,因为已经那么大岁数了还在监狱里,可能再也没机会弘扬佛法了,就打算修法了断,后来因缘来了,出狱了,等等。按他的话说就是换个衣服吧,说起来很洒脱的,但那都是真功夫呀,佩服!
                    试想,他老人家,当初肯定是有信心,分段生死之后,再来弘扬佛法的,生死之间的隔阴之谜,有信心自己能破,是多么的了不起。

                    南无阿弥陀佛!
              • 蚂蚁为半粒米一生劳累,发现个烂虫尸乐得回去叫一大帮,你跟蚂蚁说:老弟你真苦,做蚂蚁真没做人好。 7, 人家蚂蚁信你吗?
                比如哪个天上一天是我们这50年,人家看我们活那么短就死,整天在死啊生啊好可怜,可我们自己还挺乐的不是?今晚吃牛尸明晚吃羊尸,和蚂蚁有区别吗?

                另,死亡应该是最大的无常吧
                • 不明白你想说什么。我只是想讨论为什么说“苦的根源是无常”。
              • 你说的好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最终还是会变成苦。例如受累了能坐下来是舒服的,可是如果让你一直坐,不能起来,就又不舒服了。如果坐着这种舒服是真实的话,是不会坐久了又让人厌烦。
                • 说得太好了!收获良多!谢谢。
      • 一切包括外界
        • 那是“一切都无实质”,是指“一切现象都无实质”?还是说实质就不存在,导致虚无主义?
          • 因缘和合就必然存在,不和合就不存在,所以才会说,空中有色,色中有空,两个属性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同时存在,彼此依存。南无阿弥陀佛!
            • 做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一个房间的光线是亮还是不亮呢,天黑了,当您开灯了,屋里就亮了,不开灯屋里就黑的,那我们怎么能说这个房间就永远是亮的,或者是永远是黑的呢?南无阿弥陀佛!
              • 那房子就没有实质吗?房子的概念先不管,但物理上至少也是有分子、原子组成的。 那么把原子再分,最后总有一个实质吧?
                • 在物质世界里最小的现在是夸克吧,介绍两篇文章给您看看,这些暂时是一种探讨,并不是结论,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过:“假如一个人不为量子论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明白量子论!”其实,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经说出了这一切,学过佛教唯识宗的人,或者是了解佛教中观宗的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就不会感到惊奇:“这就是以前学过的东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结论,本身就是佛讲过的,只是他们用仪器测量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没有利用什么仪器,只是依靠自己的证悟,便通达了这一切。随后,又把自己的证悟境界,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了后人。

                  这并不是说量子力学可以证明佛教的深奥理论,但它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对西方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来说,量子力学是一个天灾——几千年的所谓成果,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后,全部都变得摇摇欲坠——但对佛法来说,量子力学就是一个很扣手的伙伴,就像西方尖端的科学家所说的一样。

                  大卫•玻姆,是伦敦柏克贝克学院的理论物理教授,三十年以来,他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量子力学权威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出这些结论以后,认为它与东方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当媒体——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BBC RADIO)采访他的时候,就曾经问道:“你所说的东西,听起来非常像是东方哲学。或许禅宗的学生们会找到这些非常类似的概念,你是否看到了你在这个主题领域内的想法,支持了东方神秘主义?”大卫•玻姆回答说:“嗯!也许如此。但是,我认为这种卷入的概念在西方也一直是有的。”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也说道:“很多现代作家都发现,量子论中所用的概念与东方神秘主义与禅宗用的概念很相似。但不管一个人的宗教论点是什么,总之,量子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戴维斯和布朗合编的《原子中的幽灵》中写道:“量子物理学这种整体性特征,在东方神秘主义信徒中找到了极大的支持。神秘主义哲学包含在印度教、佛教、道教等东方宗教之中。实际上,在量子理论的早期,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薛定谔)很快就发现:部分和整体的量子概念跟东方关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的传统概念,十分相似。”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也写道:“在这样的认识下,关于空间和时间、孤立物体和因果关系等的传统概念都失去了他们的意义。可是,这样的认识却与东方神秘主义十分相似。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中,这种相似性变得明显了,并且在亚原子物理学的‘量子相对论’模型中变得甚至更为明显,量子理论与相对论在这种模型中结合在一起,其结果是与东方神秘主义的观点极为相似。”

                  http://tieba.baidu.com/p/1381559240
                  佛教的世界观 量子物理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204/12/848837_90653135.shtml
                  佛教与科学论坛量子学与禅宗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文章太长,你能不能直接说佛教有没有物质最小粒子的说法?如果有,物质最小粒子是不是实质?物质最小粒子是怎么形成的?
                    • 人类近世纪对物质的认识,和佛教所说的「极微」很接近。在《俱舍论》中,对物质内部的排列组合有详细的说明:请见内
                      它将最小的物质单位称为「极微」,以七个极微为一个「微量」,积七个微量为一个「金尘量」,积七个金尘量为一个「水尘量」,积七个水尘为一个「兔毛尘量」,积七个兔毛尘量为一个「羊毛尘量」,七个羊毛尘量为一个「牛毛尘量」,积七个牛毛尘量为一个「隙游尘」。这个隙游尘飞散在空中,就是我们肉眼所见的色尘。换句话说,佛教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就能将一个我们肉眼所见的隙游尘,分析成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足见佛教对物质组织的说明早就具有物理学的概念,这使人不得不承认它是很惊人的。


                      http://www.fodizi.net/qt/xingyunfashi/8303.html
                      佛教与物理


                      还有一篇是佛教内部的讨论,我觉得也很有建树,尽管唯识的理论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但是南传的实证指出,人入定以后观察到的最小微粒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过两方面并没有直接冲突,是观察的角度的不同,造成结果的不同.都再次体现了佛教的宇宙观,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的度量单位而已,是因缘和合的.相对论也是最好的体现.

                      http://mahasi.5d6d.com/thread-66-1-1.html
                      物质是有限可分还是无限可分?

                      南无阿弥陀佛!
                      • 这个最小的物质单位「极微」,能否说就是事物的实质?
                        • 这是我所知道的,在南传实证的观察角度看,是佛教认为的人类通过禅定可观察的最小微粒了,如有不妥,望各位学佛的朋友补充,南无阿弥陀佛!
                      • 定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抑制粗细妄念, 经历色界无色界, 的确能观察细微的东西, 但那是到不了头的. 所以佛教重视的的定力只是色界四禅, 极微问题的解决, 是在色界禅水平凭慧来解决.
                    • 以我所知,是没有最小实质的。最常见的比喻是芭蕉树,剥开最后里面是空的。
                      • 是的,无论多小的微粒,也是因缘和合而来的,佛教认为这个极小的微粒在不断的生灭变幻,因而其本体是有空性的,南无阿弥陀佛!
                        • 请问:最小微粒「极微」是从什么因缘和合而来?是从虚空中来?能量转换成物质?还是业力?
                          • 佛教认为,它从无明中来,业力的驱动,使我们的第八识入胎,慢慢进一步发生了各种感受,我们是人能感受到这微粒,我其实也不太了解,从天人或者鬼看,这个微粒是什么,但是佛经中讲,对于水,不同的众生,看到的不同,我们现在接触的佛经中的道理,主要是从人的角度看问题的,南无阿弥陀佛
                            • 终于查到《楞严经》有详细的解释......不过很难懂。
                      • 关于最小微粒或极微的实有或空无认识, 其实不直接影响有情对苦的解脱...
                        如北传有部毗婆沙, 经部的成实论, 还有新有部的俱舍, 南传上座部的本净说, 大乘胜义等等对五蕴及极微有无的认识不完全相同, 但共同点至少建立在"人我空"以上, 证得的方式手段皆为戒定慧. 虽然在"慧"的方面有所谓的究竟不究竟差别, 那区别可以说都是解脱道成就之上的事情了. 换句话说, 我们目前研究那些不是重点所在, 是否有无, 可以暂时不理, 而关注在自他苦的解决上. 此种慧差别, 或许也影响解脱道行进速度, 但不是了不得的事情. 这问题本质上是对真如的某种定解, 实证自知, 不是说得清楚的东西.
                        • 不是还有一个“法无我”吗?
                          • 现在或将来用,不管什么时候用, 用过就扔掉
                            • 明白了。找到《唯识二十论》,原来很多类似有无、虚实等的各种问题都曾经回答过了。
          • 所有世界因缘而生因缘而灭,都是假的幻的,由业力的不同感知也不同,地狱天堂一样都是业力招感不是我们理解的真实存在,如同我们现在的世界,山河大地不是真实存在,但我们不信,我看见的怎么会不是真的呢?
            狗眼狗世界,蚂蚁眼蚂蚁世界,你知道蚂蚁的认知不正确,那么人的认知凭什么绝对正确。同样一条恒河,天人看是琉璃,人看是河,地狱看是血。好了,其他的你自己看佛经吧,佛经里从人怎样入胎到死亡后到整个宇宙都有详细解释,2500年前没有科学的时候就说了。大藏经在线阅读:
            • 如果一切都是假的幻的,那么修行也是假的幻的,请问什么是真的?
              • 一面镜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山水是真还是镜子是真?只是比喻哈。您再有兴趣了解就自己读经去吧。谢谢。
                • 你这是回避别人的问题。人家也可以说:山是真,水是真,镜子也是真。
                • 我现在的水平也就只能读读你这些转贴;你让我去读大藏经?!我有问题想请教,你就懒得理我了,唉!
                  • 您误会了,是我水平有限,再者您不见得就水平不够读大藏经。佛法讲缘,从来不会请吃饭请PARTY似地让人参加,有缘自然会去寻。
              • 所谓假是假借的意思,一切事物都依赖别的存在。不是指没有,是废的,没用,不好。四大假合的有漏之身是假的,器质世界是假的,我们喜欢执妄为实,飘忽不定的妄心是假的。修的是真如本性。所以说是要借假修真。
                • 可不可说这个“真如本性”是我们思维无法认知的,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以思议”,要“修证”?
              • 强烈推荐你看看达赖喇嘛的"修行的第一堂课",很系统一本书,(网上能找的到,图书馆也有)。关于四缔(例如你前面有疑问的苦缔),空性有很精彩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