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我另外COPY全部的偷药案例文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针对这个故事,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两难抉择的问题,例如:海因茨应该偷药吗?这种行为是对是错?为什么?如果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妻子去偷药是做丈夫的职责吗?一个称职的丈夫应该去偷吗?没有法律条文限定价格时,药剂师有那么大的权利随意定价吗?为什么?

从被访者的对这种两难问题的回答中,科尔伯格确立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 (preconventional reasoning)这是道德推论中最低级的水平,在这一级水平中,好或坏将由外部条款的奖或罚说明。规则是只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东西,儿童遵守权威任务制定的规则,以避免惩罚或者获得个人报偿。这一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取向阶段。这是道德成规前期的最早时期,在这个时期,道德思想与惩罚相联系。例如儿童认为他们必须遵从规定,否则就会因为不遵从而受到惩罚。下面两种回答反映了这种道德他律的惩罚和服从定向。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他起初没有表示要付款而去偷是属于恶劣的行为,但他事先询问过,而且药本身只值200美元,他并不需要花2000美元去买药。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没有得到允许,破门而入偷取昂贵药品的行为是犯法的。

▪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取向阶段。 这是这一水平的第二时期。这是个体认为他们自身与其他人一样去寻求自我的利益是可以允许的,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对其他人友好,别人也会对自己友好。“一报回一报”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哲学,下面是两个典型的回答。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可以偷药。因为他的妻子需要药品而他也希望妻子能活下来,他去偷药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拯救妻子的而不得不这么去做。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药商希望通过药品挣钱并没有错,每一个从事商业的人都是为了挣钱。

(2)习俗道德水平 (conventional reasoning) 这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二水平也可称为中间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坚持某一确定的标准(内在的),但是这些标准是属于他人的(外在的),像是父母或者社会法律。个体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或者维持社会秩序。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个第三时期的个体将对待他人的信任,关心和忠诚作为道德评判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和成年人经常接受他们父母的道德标准,希望成为父母认可的好孩子。下面的典型回答可以看出,处于阶段三的被试主要目标是被别人看作一个“好人”。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去偷药。他只是做了一个本质善良的丈夫该做的事情。如果他不够爱妻子而不去救她,你可以责备他,但是你不应该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做出偷窃的事情而责备他。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并不会因为他妻子的死亡而受到责备,这并不表示他无情或者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药商太自私和无情。

▪ 阶段四:法律与秩序为取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的评判基于对社会规定、法律、正义和职责的理解基础上。例如,人们认为为了整体工作的效率提升,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这个法律是每一个成员都坚持的。遵守合法权威制定的规则的行为就是对的,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下面的典型回答就反映了这种“法律至上”、法律重于个人利益的观点。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什么都不做,会眼睁睁的看着妻子死去,他有责任挽救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也必须想办法付钱给药商。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汉斯想要挽救他的妻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偷窃就不对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没有得到允许从药商那里拿走药是偷窃行为。

(3)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reasoning )这是这个理论中最高的一个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个体认可一部分道德准则,同时有新的想法,最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道德准则。达到道德推理第三个水平的人能用广泛的公正原则来判断是非,而且这些原则可能与法律或权威人物的命令相冲突,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并不总是一回事。这一水平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

▪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是科尔伯格的第五时期,这时个体的价值观,权利和准则加强或超越了法律。人们通过他们保持和保护的基本人类权利和价值的程度,来评价现实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系统。从下面两个典型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守法与道德之间的区分已经开始出现。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这种情况并没有法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偷药并不对,但是也是正当的,任何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去偷药。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你不能因为某人的偷窃而完全的指责他,但是特殊的情况也不是非得拿法律来判定。你不可能让每一个陷入绝望的人都去偷窃。结果是好的,但是好的结果也不能使错误的手段正当化。

▪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准则为取向阶段。这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最高时期,这一时期在普遍的人类权利基础上建立了道德准则。当面临法律和良心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会遵循自我内化的道德判断原则,尽管这一选择可能冒着很大风险。这些原则并不像基督教“十诫”那样具体,它们是有关普遍公正(对全人类权力的尊重)的抽象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公正超越了与之冲突的任何法律或规则。下面是阶段六的典型回答。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必须在偷药和眼睁睁看着妻子死亡两者中做出选择时,道德上偷药是正当的,他这是维持和尊重生命的行为。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面临是否应该考虑其他和他妻子一样迫切需要这种药的人的决定,他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对妻子感情,而是考虑涉及的所有生命的价值。癌症患者那么多,药物如此之少,只有在所有有关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时候,这种行为才是正确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亲亲宝贝 / 前段时间回顾了几期央视的<心理访谈>,对于涉及到儿童教育的段落有一些感想。先写一篇: 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儿童思维方式 - <我为什么喜欢暴打男友>
    • 让人深思的文章!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追求完美,只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缺陷.
    • great!!!
    • 非黑即白的是非观不对,那么怎样给孩子灌输‘是非’呢,还是引导他多方位思维? 文中所举的偷药的例子,如果他是因为妻子病重而且自己的经济窘迫无法买药而不得不偷药,那么他的行为就可以原谅或者被同情吗?那发生在他身上的‘偷盗’是什么行为?
      不要说孩子,连大人都说不清。

      设想一下我给卷毛解释这个例子:

      - 卷毛,偷东西是个很坏的行为,但他太太病的快死了,他也没钱买药,只能偷,所以这个人不能算坏人。
      - 那有人偷钱,很糟糕,但他要说他非常非常需要钱呢?(当然,现在卷毛不会这样反问我,但将来他这样问,我怎么回答?)
      • 绝对不要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道德观。就象不能让3岁孩子解方程式一样拔苗助长。规则有一个从外部到内心的发展规律,不能乱来。它会自然而然的固化在内部。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表达孩子行为。比如小孩偷拿幼儿园的书回家,这个行为不能解释为偷而是:“老师是不允许把书拿回家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看的(不是想占有,而是想继续阅读),你要把书还回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读。”

        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只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让他把书交还老师。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仔细阅读这本拿来的书并回家给父母讲述。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偷”这个字眼。因为这样的词极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不怎么好”,或“这样不太好”,可以隐含一种委婉的责备。

        当然,首先还要把他的行为导向一个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动机,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了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

        对错判断与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就在于否定自我中的一部分,而又不得不接受自己的那一部分。二分法的价值判断造成了对自我构造中的一部分的否定,不喜欢自己的一部分,不接受自己。只有完全的接纳自己的全部才能避免神经症冲突。

        孩子5岁时突然对外部世界发生很大的兴趣。家长要好奇的、欣赏的看着孩子他在干什么,不要忙着纠正他,阻止他、教育他。

        用文字去干扰他,而不是去评判他的对错。

        孩子在5岁前,对语言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对孩子太多的价值观、对错的判断会让孩子感觉妈妈不喜欢他。

        不要过早的把价值系统塞进孩子脑子里,对孩子对错的判断造成了孩子自我的分裂,他的眼睛就会比较暗淡无光。

        尽量减少跟孩子交流中的非此即彼的交流模式。

        以上所有的话,都是李子勋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没读到最后一段的时候,偶觉得楼主就是一名符其实的心理咨询师呢,就冲这理论分析,哈。
        • 很有意思的是,所有的育儿观点都可以归结于两点:理解和尊重。
      • 我另外COPY全部的偷药案例文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针对这个故事,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两难抉择的问题,例如:海因茨应该偷药吗?这种行为是对是错?为什么?如果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妻子去偷药是做丈夫的职责吗?一个称职的丈夫应该去偷吗?没有法律条文限定价格时,药剂师有那么大的权利随意定价吗?为什么?

        从被访者的对这种两难问题的回答中,科尔伯格确立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 (preconventional reasoning)这是道德推论中最低级的水平,在这一级水平中,好或坏将由外部条款的奖或罚说明。规则是只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东西,儿童遵守权威任务制定的规则,以避免惩罚或者获得个人报偿。这一水平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9642; 阶段一:以惩罚与服从为取向阶段。这是道德成规前期的最早时期,在这个时期,道德思想与惩罚相联系。例如儿童认为他们必须遵从规定,否则就会因为不遵从而受到惩罚。下面两种回答反映了这种道德他律的惩罚和服从定向。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他起初没有表示要付款而去偷是属于恶劣的行为,但他事先询问过,而且药本身只值200美元,他并不需要花2000美元去买药。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没有得到允许,破门而入偷取昂贵药品的行为是犯法的。

        &#9642; 阶段二: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取向阶段。 这是这一水平的第二时期。这是个体认为他们自身与其他人一样去寻求自我的利益是可以允许的,遵循互惠互利原则,他们认为如果自己对其他人友好,别人也会对自己友好。“一报回一报”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哲学,下面是两个典型的回答。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可以偷药。因为他的妻子需要药品而他也希望妻子能活下来,他去偷药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拯救妻子的而不得不这么去做。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药商希望通过药品挣钱并没有错,每一个从事商业的人都是为了挣钱。

        (2)习俗道德水平 (conventional reasoning) 这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第二水平也可称为中间水平。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坚持某一确定的标准(内在的),但是这些标准是属于他人的(外在的),像是父母或者社会法律。个体努力遵守规则和社会规范,以获得他人的认同或者维持社会秩序。这一水平也可分为两个阶段:

        &#9642; 阶段三:“好孩子”取向阶段。处于这个第三时期的个体将对待他人的信任,关心和忠诚作为道德评判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儿童和成年人经常接受他们父母的道德标准,希望成为父母认可的好孩子。下面的典型回答可以看出,处于阶段三的被试主要目标是被别人看作一个“好人”。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去偷药。他只是做了一个本质善良的丈夫该做的事情。如果他不够爱妻子而不去救她,你可以责备他,但是你不应该因为他爱自己的妻子做出偷窃的事情而责备他。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不应该偷药。他并不会因为他妻子的死亡而受到责备,这并不表示他无情或者不爱自己的妻子,而是药商太自私和无情。

        &#9642; 阶段四:法律与秩序为取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的评判基于对社会规定、法律、正义和职责的理解基础上。例如,人们认为为了整体工作的效率提升,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这个法律是每一个成员都坚持的。遵守合法权威制定的规则的行为就是对的,遵守法律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是相信规则和法律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下面的典型回答就反映了这种“法律至上”、法律重于个人利益的观点。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他应该偷药。如果什么都不做,会眼睁睁的看着妻子死去,他有责任挽救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也必须想办法付钱给药商。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汉斯想要挽救他的妻子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偷窃就不对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没有得到允许从药商那里拿走药是偷窃行为。

        (3)后习俗道德水平(postconventional reasoning )这是这个理论中最高的一个道德水平,这一水平的个体认可一部分道德准则,同时有新的想法,最后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道德准则。达到道德推理第三个水平的人能用广泛的公正原则来判断是非,而且这些原则可能与法律或权威人物的命令相冲突,道德上的正确与法律上的合法并不总是一回事。这一水平同样可分为两个阶段:

        &#9642; 阶段五: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是科尔伯格的第五时期,这时个体的价值观,权利和准则加强或超越了法律。人们通过他们保持和保护的基本人类权利和价值的程度,来评价现实法律的有效性和社会系统。从下面两个典型回答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守法与道德之间的区分已经开始出现。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这种情况并没有法律可循,在这种情况下偷药并不对,但是也是正当的,任何人处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去偷药。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你不能因为某人的偷窃而完全的指责他,但是特殊的情况也不是非得拿法律来判定。你不可能让每一个陷入绝望的人都去偷窃。结果是好的,但是好的结果也不能使错误的手段正当化。

        &#9642; 阶段六:普遍的伦理准则为取向阶段。这是科尔伯格关于道德发展理论的最高时期,这一时期在普遍的人类权利基础上建立了道德准则。当面临法律和良心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会遵循自我内化的道德判断原则,尽管这一选择可能冒着很大风险。这些原则并不像基督教“十诫”那样具体,它们是有关普遍公正(对全人类权力的尊重)的抽象道德原则。这种普遍的公正超越了与之冲突的任何法律或规则。下面是阶段六的典型回答。

        持赞成态度的回答:必须在偷药和眼睁睁看着妻子死亡两者中做出选择时,道德上偷药是正当的,他这是维持和尊重生命的行为。

        持反对态度的回答:他面临是否应该考虑其他和他妻子一样迫切需要这种药的人的决定,他不应该局限于自己对妻子感情,而是考虑涉及的所有生命的价值。癌症患者那么多,药物如此之少,只有在所有有关的人都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时候,这种行为才是正确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太深奥了,不学了。
      • 告诉他,除了偷,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比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等等。
        • 就是这样。另一儿童心理学家的话:用更多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儿童,比如,有比这更好的做法吗?为什么那样比这样好?那样会有什么不足吗?为什么你能感觉到不足...
      • 我再转一段李子勋的话: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间的灰色地带是个非常深刻复杂的哲学命题,我们大人还常纠结于其中,更何况孩子呢。读过一本书,HOW GOOD PEOPLE MAKE TOUGH CHOICE,里面给出了很多两难选择,很难双赢,双输可能到是很大,
      比如那个有名的道岔工搬道岔救一个人还是救五个人的命题,估计无论他如何选择,将来在他的一生中都会留下阴影。
      • 所以我们大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才要心存敬畏呢。自己都困惑的更不能简单告诉孩子一句对的或错的。
        PS:李子勋太有魅力了。我猜是个中国女人就会喜欢上他。他是典型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其实相对李来说杨凤池无论从心理学学术还是专业水平上,都更高一筹。可惜长的太寒掺,没有女人缘。
        • 感想:女人谈政治经济学术战争,最终都会沦落为八卦:-)
          他上哪个节目?我得看看!
          • 用他的名字和心理访谈做关键字艘。杨风池的我强烈建议你去看<我的机器人丈夫>。太有喜感了。杨和那个机器人丈夫言语交锋特逗。
        • 呵呵,偶就曾是个李子勋迷。杨凤池的长相在其次,我觉得是他内心外化的一种东西使他亲和力稍差。他俩完全是两个不同性格的咨询师。
        • 太同意豆儿的话了,让俺也看看他,8一8....
      • 还有那个著名的老妈和媳妇都掉水里了,救谁的命题。人遇到这种情况,行事全凭本能,根本不可能思考和选择。事后拿来做茶余饭后的讨论,除了挑战心理极限,没有什么意义。这个跟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教育方式无关。
    • 不错 建议 支持和反对中医的同学也来学习一下
      • 建议支持和反对雪胎的也来看一下
    • 什么事情都有个文化背景。中国人之所以称为中国人,就是从小在独特的文化熏陶里长大。你们出来了,不能因为自己有了点洋文化,就说《红楼梦》里的那些奶奶太太小姐丫鬟小厮,一个个全是变态。
      • lol
      • 什么事情都有个时代背景,她们在红楼梦里是正常的中国人,可是如果现在还有人按那个朝代的方式,思想,传统文化生活,进门作揖,出门坐轿,端茶送客,黄袍马褂,认为那就是中国人,不那么做的就是洋文化,那才是变态。
      • 环境变了,做法也要相应改变了.从小到大,老师对我的评论多是"这孩子太有个性”。我娘怒气冲天忧心忡忡,彻夜长谈洗脑是常有的事情。
        现在回头看看,很明白父母的忧虑。都是希望孩子平安,别吃亏,那样的社会,头上长角的人注定没有好果子吃。。。。对吧?到了我们作父母了,环境确实有了很大的不同。别说在这里,就是中国的教育,似乎也开始关注个体差异,是个好开始啊。
    • 为什么答案不是,"丈夫应该偷药, 丈夫希望妻子活着, 因为他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