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用水沙等天然物体的不是蒙氏,而是我提到的华德福幼儿园。他们强调自然美学对孩子心灵的教育。

"一进到华德福幼儿园, 就可以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视觉所触及都是雅致美丽的布置, 所用的材料也都是尽可能纯天然的。

在教室里的自由玩乐时间提供了许多道具或玩具, 诸如: 大小玻璃石头, 积木用木块(比较多圆滑的形状) , 橡树种子, 贝壳, 木制玩偶或布偶, 木制、金属或瓷器扮家家道具(碗盘杯子、叉子汤匙) , 一些毯子或丝布, 小背包或袋子,各种装扮服饰: 公主、武士、巫婆帽等, 大的道具有架子(方便搬动、可以两个架子盖一块布变成一个小屋) 、木马、摇船(翻过来又成小拱梯) , 等等。户外一般都有木制沙箱、秋千等, 也鼓励爬树、跑跳,任何简单的天然物, 几截木干就可以让小朋友发挥他们潜藏的创造力。

幼儿园点的蜡烛是天然蜂蜡,小朋友捏的是蜂蜡黏土, 缝小精灵的填充物是天然羊毛, 吃的点心都是当天准备的有机食品, 或是前一天面包课大家一起揉的面包。这些天然材料花费不多, 但是也可看到校方的用心, 希望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天然的材质, 不让过度艳丽的人工色彩或是硬塑料玩具扭曲了小小的心灵世界。"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亲亲宝贝 / 花了1个多小时粗略的阅读了montessori philosophy。我来谈谈看法。只是很浅的读后感想。
    • 你果然是吃脑的,我很早就接触了蒙台梭利,还培训过,但我太懒,从来不去细想,当然我不太感冒这个教学法,虽然我喜欢他们的教具。
    • 谢谢分享。看来如果决定上蒙校最好小学也在那里一直上下去,不然要担心的问题更多。
      • 那中学呢?
        • 考IB,上名校。
          • 蒙校到底需要多少钱阿?
            • 没有具体研究过,据说普通蒙校 800~1000 左右/月,不包午饭,不包校服。
              • 这都谁给你的信息啊,900~1000左右就有包lunch,也包括after school的学校了
                • 阿姨,这没差多少银子啊!+100就管饭了呀 :)
                  • 蚂衣也是肉啊~~这个价格还包after school呢 :)
                • 根据我打听的消息,在我家附近的孟校,99%不包午饭。目前只知道Queen是包的。
    • 看了你的解释,觉得蒙氏还是有些道理的,一种教育方法不能适合所有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
      但是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蒙氏的教法好像更加看重学生学习趋势的培养,换言之,一种习惯,这和现代工业化的社会是合拍的,在情商的培养下略有欠缺。但是看了你的分析,感觉蒙氏更趋向于培养少数精英。
      • 但是我觉得这些新概念的学校,比起传统的公校更不注意因材施教。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材料,进了我的炉子,打造出来的成品都长一个模子。比如蒙校,你要是天生不是读书的料,通过我的培训,你也成了读书的料。
        • 因为你忽略了商业和市场的因素,教育毕竟还是一个产业。相对于欧洲寄宿制学校的刻板,它毕竟在诱发学龄前孩童的智力方面是有独特的效果的。
          大而化之,中式的西式的用的好了,度把握住了都是成功的教育。只不过有些家长,看重的不是蒙氏教育本身的优劣,而只是凭借价格的因素作出判断,不免有些...
          • 很欣赏你对'度'的解读.
    • 学习!我个人不要求儿子比别人成绩好,心理健康对我来说更重要。不和群的话,孩子心里应该也是不开心的。
      • +1
      • +1
    • 我倒是觉得孩子确实需要引导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而且蒙校也有很多group work的,亲戚的孩子一直上,我看她表现得很成熟,很有礼貌,和周围的小朋友也相处得很好。不过我对蒙校真是没研究过,不过看了你写的,我反倒觉得他们的方法没什么不好的。
    • 佩服佩服。。。我那里montessori一本厚书,到现在也没看过。只看了一些中文的介绍。我个人喜欢1孩子自立。2孩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3做一件事情能够专心做到底。我觉得你在研究montessori之前,已经反对她了。
      • +1。幼儿启蒙教育还是很重要,如果能在早期养成一些良好习惯, 终身受用。我就觉得自己小时候没被好好刺激引导过,要不然智商情商可以更高一些,兴趣爱好都可以更广泛一些。
      • 研究之前我没反对它。因为我还不知道是什么。唯一的印象就是,他们给孩子自由,孩子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我今天上网之前的印象。今天看了一下,越看越觉得象杜曼的理论和方法。他们都是通过奇特的方法,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达到普通学校达不到的深度和高度。
        他们都认为,孩子的潜能比大人知道的要深的多,通过各种你想不到的方法,这些能力就能激发出来,于是3岁的孩子能做许多传统意义上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它有这么多好处。但对于任何新的理论,或是新研制出的东西,我更考虑它有什么缺陷。因为新的东西是反传统的,那么传统中优秀的是不是也被保留了下来,还是一并都消失了。传统用了这么多年,后果我都能预见,反传统的东西嘛...等看到不良后果孩子早长大了。所以我不太敢去冒这个险。

        孙瑞雪的幼儿园就是真正应用这个理论的。她的书,好象是爱于自由?我也都看过,我很赞同她的理论。并且她的幼儿园口碑很好,家长觉的受益非浅。
        • 我也看过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我记的蒙氏强调利用触觉学习,最常用的教具是水和沙。而且如果没记错的话,蒙氏应该有近100年的历史了吧。最大的缺点是和公校的结合。
          其他的,诸如social skill之类的都没有做为缺点提起。所以让我看来,选择蒙和不蒙,选择哪个蒙,最主要的还是看这个特定的学校还有特定的老师的素质。
          我个人现在还是喜欢我女儿的daycare。hehe,昨天她又抓了5只蚂蚁。主要是要搬家,所以可能不的不考虑换学校。
          • 用水沙等天然物体的不是蒙氏,而是我提到的华德福幼儿园。他们强调自然美学对孩子心灵的教育。
            "一进到华德福幼儿园, 就可以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滋养。视觉所触及都是雅致美丽的布置, 所用的材料也都是尽可能纯天然的。

            在教室里的自由玩乐时间提供了许多道具或玩具, 诸如: 大小玻璃石头, 积木用木块(比较多圆滑的形状) , 橡树种子, 贝壳, 木制玩偶或布偶, 木制、金属或瓷器扮家家道具(碗盘杯子、叉子汤匙) , 一些毯子或丝布, 小背包或袋子,各种装扮服饰: 公主、武士、巫婆帽等, 大的道具有架子(方便搬动、可以两个架子盖一块布变成一个小屋) 、木马、摇船(翻过来又成小拱梯) , 等等。户外一般都有木制沙箱、秋千等, 也鼓励爬树、跑跳,任何简单的天然物, 几截木干就可以让小朋友发挥他们潜藏的创造力。

            幼儿园点的蜡烛是天然蜂蜡,小朋友捏的是蜂蜡黏土, 缝小精灵的填充物是天然羊毛, 吃的点心都是当天准备的有机食品, 或是前一天面包课大家一起揉的面包。这些天然材料花费不多, 但是也可看到校方的用心, 希望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天然的材质, 不让过度艳丽的人工色彩或是硬塑料玩具扭曲了小小的心灵世界。"
            • 家长多吸收信息就多一点认知和自我成长。M氏在中国炒了得有十好几年了,W氏这几年才热起来,我看了一下,在加拿大的加盟店也不是很多。大多地区有几家,下次妈妈们找幼儿园可以多个地方考察了:D ---->
              • W氏,去看过他的open house.还是挺满意的。
                这个学校比较注重人与自然。对于孩子他们更愿意用别的方式去刺激大脑发育,而不是直接教一些ACDEMIC .比如说做木工,他们认为加强孩子手指精细动作的训练,可以加强孩子数学的能力。(他们家的木工房很大。)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教乐器。比较重视绘画的能力。还有教孩子园林。一年级好像就要开始学法语,德语。 总之我是比较喜欢他们家的教学理念的。还有环境真的是很优美。我记得两年前的价钱大概是1万5一个学年。一个学年应该9个月的样子。
                • 我早上是粗略看了下他们网站,一年14800是不含放学后时间的收费,如果是9个月那还是不便宜呢(起码对于我来说是这样)。我还在挣面包的初级阶段,做不到孟母三迁和砸锅卖铁全方位供娃的境界,所以
                  我的观点是在可以接受的财力精力范围内,不迷信不盲从不攀比,尽量挑个适合娃的地方就好了。
                  • Waldorf 的理念更加远离中国人的教育观念。起源于德国,现在在欧洲的中国人戏称为培养农民的。太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儿童的灵性,心灵的净化。被中国人评价净玩虚的。不过我很认同他们的理论。北京李跃儿就是实行这个理论的,总让家长拿来和孙瑞雪的幼儿园比。
            • 哦。我们这里的ymca把所有彩色塑料玩具都扔掉了,只用一些天然材料制造的玩具。我女儿幼儿园的garden也重新打造,要求家长如果有树枝什么的,可以带给学校。制造一个more natual的环境。估计可能源于此。
    • 这里有个因果的问题
      蒙式出来的小孩超前,到底是蒙式教育好,还是愿意送蒙校的家长都比较重视教育,我觉得后面的成分居多。但凡家长重视教育就不会不闻不问,就算不底下加码也至少是言传身教,

      即是因材施教,就要明白蒙式也不是适合所有人。

      其实和所谓天才班一样,初衷是给需要的孩子提供一种选择,后来变成了某种身份,地位或IQ的证明,蒙校变成了披着因材施教这张羊皮的另外一种天才班

      我们家孩子也上蒙校,但最早是因为那个新开的蒙校离家近又便宜。后来也就一直上了。感觉说不清,有好有不好吧。归根到底是要找个好老师,好校长。
    • 这样说来public school又是什么呢?大家还不都是一样的上课放学。我觉得蒙校的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一个人6岁以前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几乎影响他的终生。表面看是练习切菜做饭,其实中间也包括了排序,优先级,对细节的控制等等。
      • 这里传统的public preschool 有它的特点, 就是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social skills 和popular。西方传统的早期教育,就是社交。他们认为,除了个别天才精英,普通人能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根源,在于他和各类人打交道的能力如何。其它的都是次要的。
        • 这样看来,华人父母喜欢蒙校还是有道理的
        • +1
        • +1, +1, +1...
    • 非常有用的信息,让我重新认识了蒙校。你的担心正和我的一样,某些技能的超前的意义何在?如中科大少年班一样,后来真正在行业里出类拔萃有多少?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我并不希望她会背多少唐诗,会算几位数的算术,会认多少字,会写点什么,
      于我关心的是在她小的时候有好的习惯,包括爱的习惯,关心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学习的习惯等等,习惯的塑成必将影响她的性格,有了一个好的性格,那么她的人生将是快乐和幸福的。
      • 同感
    • 通过自己孩子的经历,个人感觉蒙校并不象这里很多说的那么好,所谓蒙校培养独立自主的性格等,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变成了老师的不管不问,混合年龄人数很多的班级组合尤其对在家一直说中文的小孩子不好, 除非孩子本身就是那种天生放得开的, 否则
      不如再稍微多花点钱送真正的私校,或者送daycare/public.关键要看孩子自己是否高兴,我家孩子离开蒙校后天天很高兴,在蒙校时要和大自己两三岁的5/6岁孩子一起玩,老师又不多管年龄小的孩子,那能玩到一起去吗.不同的蒙校可能setup不同,但不喜欢那种混合好几种年龄孩子一起的方式,不同年龄的孩子就要区别对待,3,4,5,6岁的孩子每年变化非常大,那种教育方式对本来就不会英语的孩子尤其不好
    • 问个没做过研究的问题,父母在家可不可以使用蒙式的教育方法呢?还是那些特殊的教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据我了解,那些特殊的教具在使用方面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 我自己上研究生时曾经花了一个学期专门学习MONTESSORI的儿童教育理论,知道她的PHILISOPHY 决不是我们大家所见到的那样肤浅,更认同她对小孩子教育心理和人格的培养理论,很多方面,不花几年工夫认真培养是达不到的。
      她本人更没有只提供Acedemic 方面的要求,请仔细研究她的原著后再这样说。
      • 前辈。那你也写些东西介绍一下她的理论精髓,让我们分享一下嘛,我是班门弄斧。最重要的,介绍一下多伦多哪个蒙校是真正执行她的理论没走样的,否则再研究她的理论也没用,等于不存在。我就是看这里这么多家长提到这个学校
        可没一个人说出所以然来,很好奇她到底是什么,才去网上看看,就花一点时间,其间还开个会,学习效果不好。
        • Sorry, I don't think I am older than you!
        • Heihei, I am lazy to type.
      • 可惜不是所有蒙校的老师都对蒙氏教育有那么深的理解, 或者说理解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 据我所知,蒙校是有不同level的,有些只是有那么个别老师有资质而已 -- 挂羊头卖狗肉的蒙校并不在少数。在我们密市来说,真正具有高一些资格的只有3家而已。
        • 能说说是哪三家吗?
          • 啊,刚刚查了一下,今年有5家了。 CCMA 网站上有公布的.
        • You are right!
    • Mark. 对这个有什么解决办法?
      等孩子回到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后,有些不适应。表现的就是太独来独往。并且不爱配合老师。蒙氏强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individual。所以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对老师"大波轰"的要求就置之不理。要求老师充分考虑他的与众不同。这些不适应的孩子,不爱参加group work。
    • 之前女儿上学的时候曾经对MONTESSORI学校的学习和教学做了一番研究,也实践了两年。MONTESSORI 的理念和思想都是很好的,可现实中又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领会他的精神,并且又能用到孩子的实际教学中呢,少之甚少,大部分的学校是利用固定的教具和教材来照本宣科。
      老师对孩子的英文和数学的教育比较重视,这也是比较迎合很多家长送MONTESSORI的想法,去参观很多MONTESSORI学校的时候都是拿出来孩子各式各样的作业SHOW给参观的家长,言外之意就是谁教的越难,谁就是最好,后来我发现女儿在学校能做乘法和除法的数学,可她根本一点都不理解,全是硬性的套进去的,过了那段时间,一点都不记得。能看到孩子进步反倒是上了PUBLIC SCHOOL的这两年,各方面的成绩都比较显著,学习比较系统,没那么拔苗助长,反而做到了STEP BY STEP。或许我对MONTESSORI了解的还不够多,没那么深入,只是从自家孩子身上来的看法,大家畅所欲言。还有一个就是和小学的衔接,害怕孩子上小学时比较超前,BORING,现在因为KINDERGARDEN 不能提供全天的教学,MONTESSORI和DAYCARE的费用差不多,甚至还便宜,所以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是从MONTESSORI学校出来上PUBLIC SCHOOL的,还是看个人的能力。PUBLIC SCHOOL里孩子的学习程度比较参差,但是想保持TOP,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 +1,+1,+1...
    • 我觉得人慢慢长大,学习知识,融入社会,就是一个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就是一个被修饰,被改造,甚至思想慢慢被禁锢的过程。既然montessori是让孩子在愉快的过程中,按自己的进度来适应,我想不出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好了。
      公校的教育难道不是一个“塑造”的过程吗?真正的“放养”,你相信有吗?

      "孩子们看上去自主性很强,但实际他们能选择的很少,因为他们被动的被引导着完成一项有明确目的的工作。" - 基于我上面讲的,我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在任何学校,任何的教学方法,其实都是一个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本身就是有目的的。可是可以不“教育”吗?

      至于比同龄孩子早掌握某些技能,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父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和蒙氏教育方法无关。如果真的有研究证明孩子的一个潜能在3岁被合理地发掘出来比在10岁被发掘出来不好,那我们再来驳斥蒙氏的这个方法。注意,我没赞同“拔苗助长”。我认为应试教育就是典型的拔苗助长,而象你所描述的蒙氏教育不是把孩子硬拔到一个高度,而是在快乐和自愿的前提下,激发孩子自己探求可以达到的高度。

      虽然不太赞同你的观点,还是要谢谢你的这个话题,因为你的概括其实给我提供了很多关于蒙氏教育的信息。
      • 严重同意。
        • agree!
      • 不管孩子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学到了知识,只要他掌握的比大部队早,他就是个非凡的孩子。一个孩子顶着这个头衔,可未必是好事。这不是家长注意消除就能解决的。不止蒙氏的方法,现在有各种早教方法使孩子轻松的超前掌握知识成为可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可是,真存在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吗?蒙校毕竟是私校,多少带有培养精英的宗旨。除非他们总在这个环境里,同学朋友将来的配偶都和他在同一环境里长大,否则你就要考虑他和大环境溶入的问题。

        这种从起跑线上就领先,一直被当成早慧的孩子,他们比别的孩子早获得的知识,是动力还是负担?他们的压力大人能不能懂?这是他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我找的那个本地人论坛,其中一个妈妈就说到这个,她说她女儿本来就对自己要求高,进了蒙校后各方面发展的很好很快。现在成了个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不愿尝试她没信心搞定的事物。

        这只是一个偶然例子,其它不同的问题也会有。家长在开始是抱着平常心送去的,当孩子表现非凡时,不论大人还是孩子自己就很难再保持这个平常心了。

        我刚刚又看了些国内的论坛。很多家长都提到了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将来如何进入真实环境的问题。有一位单身妈妈,26岁吧,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蒙氏儿童,详细诉说了她成长的经历,那帖子真火。她那种觉的自己于众不同的感觉,一直领跑于同龄人的孤独感,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管孩子是快乐还是痛苦的学到了知识,只要他掌握的比大部队早,他就是个非凡的孩子。一个孩子顶着这个头衔,可未必是好事。这不是家长注意消除就能解决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26岁吧,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蒙氏儿童"....do you have the link? i'm very interested to see her story...
          • me too.
          • I'm very interested in it too.
          • 先说明,她是一个很优秀很成功很乐观积极的人。这是我从她帖子里读来的感觉。我认为她的感受完全是特例。没有代表性。因为她太早了。现在给予孩子自由的家长越来越多,大环境比她小时候好的多,尤其是加拿大。但我还是认为,她的感受,即使是在今天,也值得一看,值得思考。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另类。

            原帖:

            写这个帖子是因为看了6月话题那个蓬蓬妈的帖子,里面提到一个叫小月的女孩子,很接近蒙氏孩子,但是有种优越感,人缘不咋的,我担心她以后会出现和我一样的问题,我也担心所有的蒙氏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我是新手,在那边不能发贴,所以就在这里发吧。

            关于蒙氏孩子和中国现在的教育环境可能会有的冲突,我就我个人的情况说说吧,我可以算得上是个蒙氏孩子了。我母亲早在80年就到国外学习过蒙氏教育,只是碍于当时的环境,虽然管理着一个小学,但是由于是公立的,而且是一个全国重点,所以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没能在自己管理的小学实施蒙氏教育,但是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完全用了蒙氏的理论。

            说件搞笑的事,因为我自己的无知吧,之前一直不知道蒙台梭利这个老奶奶是何许人也。也不知道自己就是个蒙氏孩子,直到自己有了孩子,直到前段时间机缘巧合接触到捕捉孩子敏感期,接触到爱与自由,又进一步认识了蒙老太太,所以得意洋洋地对我妈妈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蒙老太太的理论,准备指导下我妈妈,结果我妈妈轻蔑一笑,说,你现在才觉悟啊,以前我不阻止六月(注:我女儿,刚一岁)把感兴趣的东西放嘴里,让她玩剪刀,玩拖鞋,让她在草地上爬的时候,是谁叫的好象天塌下来一样,说这也不卫生,那也不安全的。看我面露愧色,我妈这下得意了,也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蒙太梭利,华德福,皮亚杰。比起我了解那点皮毛,专业多拉。说来真是惭愧,比起很多妈妈遇到的和长辈教育理念不同而产生的问题,我妈妈反而成了正确教育理念的实施者,而我却差点成了阻碍者。。。现在和我一起研究儿童教育已经成了我妈的日常活动之一了。


            我从小是生活的很自由的,当时是没有什么蒙氏幼儿园的,但是我记得我妈妈给我制作了很多蒙氏教具,像粉红塔,二项式这些完全是我妈妈画好图纸找木匠做的。而且我小时侯不爱睡午觉,所以每天中午,在小朋友们都睡午觉的时候,我妈妈就会来接我,带着我到外面到处闲逛,和我对反义词啊,成语接龙啊,给我认路边的花花草草什么的。当时没觉得自己特别,后来大点才发现在幼儿园可以不睡午觉,在那时是件满特别的事。而且周末我妈妈也会找很多混龄的孩子来家里一起玩,像很原始的儿童之家。后来读小学,我不喜欢作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写小字,写大字,抄课文这种,我给我妈妈说我不喜欢做,我妈妈考了我,发现我已经会写了之后,找到老师要求不要让我写作业,于是我成了全校唯一得到老师同意不写小字,不写大字,不抄课文的学生。所以我现在的字写得很难看也许和这个有关系,感谢电脑打字的出现,简直是拯救了我。而且作数学题,只要是千篇一律的,我如果会了,也都可以不做,老师上课的时候,有时候为了照顾差生,一个问题会反复讲好几次,这个时候如果我会了,就可以开开小差,画点画,看点课外书什么的。后来上初中,对生物和地理课有了浓烈的兴趣,但是由于生物和地理好象中考不考吧,所以学校就停了,把生物和地理用来上了别的课。我妈妈就给我买了很专业的显微镜,还收集了很多化石标本,找了很多生物地理方面的专业书给我看。后来读高中,我一直对中国这种文理分科的做法很不理解,比如我吧,我理科也喜欢,文科也喜欢,我两样都想学,因为我妈妈是教育部门的,和我们高中的校长这些很熟悉,所以我妈妈做了很多工作,让我可以串班,就是文科班的课也可以去听,理科班的课也可以去听。这个在当时学校是很奇怪的,我的高中也是个全国重点,我是那个学校这么多年来唯一串班的学生。我想我可以得到这些待遇,一方面是因为我妈妈本身是教育部门的,可以行很多方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自己的成绩一直很好,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全校的前三名,所以那些老师才能容忍我这样吧。而且我也从来没参加过任何补习,也从来不上晚自习,在那个时候不补习,不上晚自习的学生真的是另类的。

            但是就是这样的自由的生长环境,在青春期的时候却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从小和别的孩子的不一样,比如可以不睡午觉,不做作业等,所以有时候是有些受排斥的,所以在小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足够强大的时候,有时候我会表现出一些趋众性人格,会刻意用物质或其他一些行为去接近班上受欢迎的同学,去迎合他们,甚至帮他们想办法去欺负一些弱势同学来赢得他们的好感,让他们带我玩。而且由于从小比较自由,所以中国体制的一些纪律是不太愿意遵守的,经常上课乱发言,打乱老师的教学计划,这点一直让老师很头痛。但因为年纪小,对自身的心理并没有太大影响,后来到了高中,一下出现了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突然有段时间对周围人都有了攻击性,觉得周围人和自己都是不一样的,觉得他们都不自由,觉得他们的想法都很愚昧,觉得我的同学们都很幼稚,想法都很模式化。就是觉得他们都是傻瓜,整天机械式的学习,只为了高考,觉得他们对大自然漠不关心,生活的毫无乐趣。我发现中国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这代,80后吧,大部分对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很漠然,不太会去研究植物,动物,星空等。做什么事,都目的性太强了。可能就是由于高考的压力让大家无暇他顾,只想着高考,所以养成了太注重结果的习惯吧。但是在当时,我认为这样是很傻的,所以那个时候我陷入一种很自闭的状态,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觉得他们都是傻子,学习机器,后来越来越严重,发展到根本不想去学校,整个高三我几乎都是在家里度过的。在家里又通过网络接触到"跨掉的一代"嬉皮士这些思想,开始做摇滚乐队,而且那个时候觉得中国的大学里面肯定也是高中那些同学一样的人,所以根本不想去读大学,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真的多谢那个时候我妈妈的理解和宽容,她顶着很大的压力,同意我不参加高考,让我去"在路上",于是在大家高考的时候我背着个大包,沿着川藏线,一路搭便车,到了西藏,印度,东南亚。走了两年。一路上虽然也成长了很多,但是回家后却遇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生存,在中国还是比较注重文凭的环境下,我没有读过大学,虽然我会好几国语言,也有工作能力,但是就是找不到好的工作。虽然家里经济条件还可以,我爸爸也说不工作可以养我一辈子也没问题,但是待在家里我心里也不好受,后来费了很大的力气,才得到国外一所大学的同意,通过考试直接进入他们的三年级学习,弥补"在路上"那两年,得到一个文凭,后来找到一份还算好的工作,不过后来要做未婚妈妈,又丢了工作,汗。。。

            我自己的情况再结合我最近专门到妈妈以前的学校和我以前的学校接触到一些类蒙氏孩子,我发现这些孩子在普通的学校里因为自己的特殊所以都有一种优越感,人缘都不咋的。我自己人缘就不是很好,虽然我属于那种让人一看就觉得很容易亲近的类型,也很容易和陌生人搭上话,但是由于骨子里的优越感,总觉得别人哪里哪里又愚昧了,又被传统模式洗脑了,所以总和人显得不是很亲近的。人缘不好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担心的是到了青春期,这些孩子自身比较强大了。不再需要去讨好谁谁好一起玩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优越感更盛,从而很排斥其他人,而当时又不能到一些比较宽松的环境,比如国外,家长又没有做好引导的话,会不会让这些孩子产生我一样的自闭状态,进而引起辍学呢?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的重点中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比如成都的4,7,9这几个学校,学生的任务还是很重的,一个蒙氏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生活惯了,会不会对这种应试教育环境产生很大的叛逆心,从而造成无法继续学校生活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觉得她的妈妈很关注孩子很爱她,但是撇开那些教育上令人赞赏的做法不说,妈妈利用"职业便利"为她制造的种种"特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其实是在人为的隔离她和同学们吗?毕竟她根本是一个人的"极端"蒙氏教育,她的例子实在是太特殊了。
              • 不。隔离她的是她自己,不论她妈妈用不用特权,她只能被隔离,因为她太特殊了。其实这个方面她一点都不特例。放在现在,这里,她就是个gifted kid,她一定会被送去。也就是说,她妈妈的做法和这里老师的做法没什么不同。
                如果她在gifted 里还是吃不饱呢?她的家长同样会做她妈妈的事情,比如和老师交流,不用完成某个作业等等。

                再说个人的"蒙氏", 集体的"蒙氏".我用引号因为我用蒙氏这个词代替某个环境,和蒙氏无关。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成长,总归是小众,就一定要去考虑回归大众时的情况。
                • 从上面的文字里我认为她的"gifted"至少有一半是妈妈"培养"出来的
                • 我觉得蒙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过非常聪明的孩子,有没有过蒙氏都会跟周围孩子不一样的。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也都会加速分化。聪明孩子被孤立,几乎是一定的。当然不同表现的晚一点可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个心理准备。
                  第二,蒙氏培养的是不同,反而不是你最初读书感里的相同。而公校强调的则是"同"。
                  第三,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和中国国内学校的结合的问题。她似乎认为国外对这类问题更容易解决。
                  第四,文中说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敲门,不打骂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等等),基本上是这里很多父母的做法。
                  第5,强调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也是最基本的教育之一。所以这篇文章对国外的孩子有多少借鉴的意义呢。
                  (当然,我很赞同到公校,小孩子的适应难的问题。昨天,我们在家里讨论讨论,grandpa觉得苯孩子应该先去蒙校,可以给孩子点信心。。。lol)
          • 接着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接近一个全职妈妈,在关注幼儿教育之前,我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期货的看盘和研究上,后来对幼儿教育产生空前的兴趣,所以现在大部分时间是花在陪伴女儿上面的。我对目前的生活也还算满意。但是从小到大,具体说就是从小学开始一直是被看做是个问题儿童,问题青年的。这也是我对蒙氏教育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所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也觉得蒙氏教育是很好的教育,所以希望在这里能和大家讨论,当以后这些问题出现在我们孩子身上时应该怎么解决。

            先说说小学吧,因为一直在太过自由的环境中长大,所以后来进入传统小学的时候,因为太爱随便发言,经常问老师教学大纲以外的问题,影响老师教学计划,被认为是影响课堂纪律,被安排坐在特殊位置,特殊位置就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坐的位置,一般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看小巫的书里提到sam因为不被认同也换过学校,最后转到了国际学校才解决了问题。但是有多少孩子是可以到国际学校的,幼儿园有私立的,小学也有了私立的,但是中学呢?在中国,由于升学压力,所以除了北京上海等一些开放城市的极个别学校,在其他的内陆城市中学还是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的,特别是重点中学,而重点中学不失为以后考上好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条很好的路子。但是对于中学来说,一般来说校方是强势的一方,只能学生和家长去适应校方的。所以我觉得蒙氏孩子特别是小学都在比如HDF这样的学校成长的孩子将来进入这些传统学校时也许会受到一些压制甚至打击。而可能只有一部分家庭能够一直为孩子保持那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比如送到国外,或就读国际学校。比如当时的我,在当时,小学就到国外读书是天方夜谈,所以我当时很不适应传统小学那种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后来是休学了一段时间的,在这段时间,我妈妈用了很大精力和耐心来让我接受传统小学的那些规矩,并且也做了很多工作来取得自由和传统之间的平衡,比如我可以不做作业等。能够取得这些平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在那个分数重于一切的年代,因为我的成绩好,所以老师也能够容忍我的一些自由的行为。不会太压制我的兴趣。还有也由于我妈妈本身是教育部门的,老师们碍于情面,也可以将就我一些。我记得我妈妈和我之间一次很重要的谈话,我妈妈告诉我说:孩子,如果你想在学校里也得到在家里同样的自由和尊重的话,你就必须保持你的成绩非常好,这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的生存之道。我牢记着妈妈这段话,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的同时,也一直很注意学校考试科目的学习,也找到一些应付考试的小方法,而且可能由于我妈妈从小对我进行了一些记忆力训练吧,所以我记忆力特别好,而中国的考试在当时大多数也是考的记忆力,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到高中都是全校前三名的。但是万一遇到孩子成绩不好呢?比如严重偏科,而且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能力和校方沟通的。所以我觉得蒙氏妈妈们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怎么在孩子将来在传统学校,特别是中学受到压制时找到好的不伤害到孩子的解决办法。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还有关于为什么蒙氏孩子总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带优越感的问题,我就我个人的心理说说吧,我觉得这个不是家长刻意避免孩子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避免得了的。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首先,因为受到的待遇本身就和周围的孩子是不同的。比如现在巴学院的孩子,他们的环境本来就是和一些传统园的孩子不同,家长在家里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和别的家长不同,而在将来,是所有不同环境下的孩子在一起的,孩子自然能感觉到这种不同。第二,因为从小就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尊重,所以有一种非常强的幸福感,在看到别的孩子没得到这种足够的自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怜悯之心,比如我以前听到同学说自己被父母打了或者父母根本不尊重他们的意见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非常幸福的感觉,因为我的父母从来不打我,责骂都很少,也很尊重我的每个意见。因为这种幸福感进而觉得其他孩子好可怜,而当时因为小,又不具备帮助他们的能力,因此这种怜悯之心后来就转化为一种优越感,觉得自己比他们幸福多了,我想这也是我后来看不起其他同学的一个原因吧,因为优越感太强了。

            再说说青春期的问题,其实当时我母亲是对我做了很多引导的。比如鼓励我多多发现其他人身上的优点等,但是我发现最关键的问题是我和我当时的同学们无法交流。我发现可能是教育理念的关系,蒙氏孩子也好,HDF孩子也好,都很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很感兴趣,经常对一些常人看来希奇古怪的东西赶兴趣,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有一颗对生活更敏感的心吧,比如我就是,到高中还会蹲在路边看树边新长出来的蘑菇,看蚂蚁等。而这些行为在同学们看来简直就是怪人,小学到初中还好,我有时候自己在家解剖昆虫,或者研究易经,之后给同学兴致勃勃讲自己的发现,同学们还满有兴趣,所以那个时候还不觉得孤独。后来到了高中,是全国重点,升学压力很大的。大家都忙于应付升学,对我感兴趣的东西都很不屑。甚至觉得我是个怪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觉得我诡异,我当时的外号就叫癫婆。而对他们赶兴趣的话题,比如那个时候流行的席娟的小说,还有追星什么的,我又没兴趣。所以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障碍,而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还是必须和同龄人正常交流心理才可以健康的。而我当时只能和我妈妈说那些我赶兴趣的事情,比如我当时对行为艺术赶兴趣,我妈妈为此专门查了很多资料以便能和我交流,但是只和妈妈交流是不够的,而和同学们,如果我说起行为艺术,只会让他们以为我更诡异了。就是这种不能和他们交流的状态和本来内心的优越感,让我产生鄙视他们的念头,最后导致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还有就是我因为成绩好,所以同学们和我交流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请教学习方法或者问题,这样我的优越感就更强了。。。

            这种不能和周遭同龄人交流的状态后来还直接影响到我的恋爱,对周围同龄的男孩子,我总觉得他们是愚昧的,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所以那个时候中国很多的男生都缺少一种对生活的敏感,他们很少有人为了看见一朵美丽的花而高兴,为了吃到一个好吃的蛋糕,喝到一杯很好的咖啡而发自内心的欢跃。也很少有男生关注大自然,有除了工作学习外对其他某样事物长久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而这样的男生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的,所以我都是后来到了国外才第一次有了男朋友,且不是中国内地的男生。

            看到涅磐说相信以后我们孩子的环境会比我当时好很多,我并不乐观。因为在李网,都是有相同想法的家长聚集在一起,所以无形中夸大了这个队伍的力量和阵容。但是据我接触到的很多家长来看,他们的观点和以前那种传统观点相比并没有太大改观,就拿我们小区来说吧,我所居住的小区是成都比较好的小区,居住的人也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也有较多外籍人士,但是从平时的交往中,我真的没有接触到有家长有李网这种教育意识的,可能是因为在成都,比较内陆吧,上海北京的情况也许好点。而且从带孩子上金宝贝这件事上,我发现中国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家长们身上残留的问题,就是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幸福感和愉悦。比如我们小区有好几个孩子看到六月(就是我的女儿,六月出生的所以取名叫六月,呵呵。)会随着音乐起舞,大运动能力比同龄孩子强,他们就以为是去了金宝贝的结果,所以他们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金宝贝,就是为了他们的孩子能和六月一样,但是我观察他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发现他们并不注重孩子的自由的。比如我们家六月每天出去玩,就在草地上乱爬。我们小区有个亭子,六月经常去爬那个看上去有些危险的梯子,他们看见了一边叫着看你们六月爬的多好呀,我家孩子就是不会爬。让他们把孩子放在地上和六月一起爬,他们就叫着这样不好呀,不卫生呀,不安全呀,他们出去更多的是抱着孩子只顾自己聊天的。

            而他们却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去金宝贝上早教就能和六月一样会爬。在金宝贝我也遇到很多家长都是只是为了让孩子学到具体的技巧而送孩子去那里的,比如要是能学会1+1=2他们就会很高兴了。所以我觉得这批家长的孩子成长起来后可能还是比较接近我那个时候的同学们吧。而我们的孩子注定以后是要和这些孩子遭遇的,他们会不会遇到我一样的交流问题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续上: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从我自己身上发现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由于从小我的父母就尊重我的意见,什么都让我自己做主,所以我虽然和我父母感情很好,无话不说,但是对他们却并不怎么依赖,比如遇到一些关键的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我都往往先做了再说,或者只是说出我自己的最后的决定,并不像其他的孩子总是会和父母先商量一下。因为我觉得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事,和父母讨论他们也会最后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就干脆不和他们商量了。比如开始不参加高考,我只是直接告诉父母,我不高考了。我要出去,要在路上,并没有事先和父母商量过。还有后来决定当未婚妈妈,再后来和现在的先生结婚,都是直接把结婚证给他们看了就算了。所以这样让我妈妈产生了一些心理落差,我妈妈说是因为天生的母性吧,看见小鸟翅膀长硬了,心里总归舍不得的,总归还是怀恋小鸟在怀中的感觉吧。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的父母不是这样太尊重我的决定,给我一些约束,比如就是坚决要我参加高考,我一摸二摸都考了690多分,当时我的老师都说,我一定可以上北大清华的如果我在父母要求下参加了高考,以后的路会不会顺利很多呢?不用我父母后来付出很多金钱让我去国外一所小大学混个文凭。

            还有如果当时我父母很强硬,坚决阻止我做未婚妈妈,那我会不会不会受到感情上那么大的伤害呢,那段时间,因为无法忍受流言蜚语,我辞掉了工作,几乎不出门,我的父母和家里的所有亲戚也几乎断了往来,还因此全家又重新搬回成都居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和现在的先生结婚才得到改善,和亲戚们也渐渐恢复了往来。

            但是在路上那两年也诚如涅磐所说,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让我认识了有趣的人,补偿了当时和同学们不能交流的遗憾。我也学习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做未婚妈妈,让我拥有了现在这么可爱的女儿。所以让我重新选择,我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毕竟有选择就会有后悔,选了A。必然会后悔当初没选B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个姑娘蛮有性格的,但好象和蒙氏不太沾边。她的优越感是由家长的特权带来的,生活中的挫折也是家长过分纵容引起的。其实,Teenager辍学,反叛,未婚生子,在这边满普遍的吧,M出来的一定不比公校的多。很欣赏你顶楼所作的研究,虽然我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这个不具备代表性,发回去从写 - just kidding:)
              • 她和蒙的确没太大关系。但她妈妈对孩子的纵容和"以孩子为中心","给孩子自由"的理念有关。因为人们区分不出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纵容。很多人谈到度,我觉得"度"的问题根本不存在。一个人在做一决定,进行一项任务的时候,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他一定用他当时认为的最好方案进行,他一定是认为他做的度是洽到好处。不然他就不做了。以培养孩子为例。当你的孩子在2岁时智力上表现特别。你在欣喜之余,一定会想我要做点什么,不能就此埋没了他,将来他要是因此流于平庸那我对不起他。就象另一个家长说的,有机会让他非凡那一定要去做。一旦你有这个想法,你就已经朝着培养少数精英的方向出发了,不管你意识没意识到。你会去寻找相应的program,满足孩子日益高涨的对知识的热情。当孩子取得可喜成绩时,进一步引诱了你往这个方向深入。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成为了少数人。当gifted,跳级都不能满足孩子,恰当的program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你还是不会认为你过度了。因为你觉得这一路走来,一切都是必然的。是孩子的天赋招呼着你让你别无选择。那末,这个过程中出现什么付面问题,比如体育运动被忽略,感情发展跟不上等等,也就不会被认为是过度开发造成的。

                我所以认为这个故事值得读,因为他妈妈要培养她成为与众不同的经历,其实特普遍。许多家长不承认这点。一问起来,总是说,我们培养孩子没什么目的,能成为普通人就行了。但如果孩子给她机会,比如展示出某个特长,那她很容易被诱惑。一个人如果走了特殊的路,那这个女孩子的问题就会重复,只是多少的差别。当然她的经历并不凄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又回到了前些天讨论过的天才的话题。我同意望子成龙里边很多家长的观点:天才是天生的,不是被培养出来的。然而,一个孩子的天赋如果被忽略了,一个超常的孩子硬生生的去作回一个普通孩子,其实也是一件相当悲哀的事。
                  而一个普通孩子,靠上区区几年蒙校,成不了天才,也没什么好骄傲的。

                  但孩子认字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管什么时候,都能踏踏实实的坐下来,读一本书,研究一件事(就象你昨天花一个小时所作的:),这是一辈子的财富。
                  • +1
            • 我觉得这个作者的妈妈也是典型的“望子成龙”,也许经济or政治实力还不足以让孩子像其他红色后代那样去英国贵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个作者的妈妈也是典型的“望子成龙”,也许经济or政治实力还不足以让孩子像其他红色后代那样去英国贵族学校读书,所以尽可能的模拟国外教育方式。但是她在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同时没有发掘出孩子的特长,所以孩子好像在很多领域都花了时间精力,但除考试成绩外并未显示出某些特殊的专业技能 - 就像丁俊晖打台球姚明打篮球等 - 如果这姑娘有某项突出的专业技能傍身,她也可以达到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的境界,那时她妈妈早期的教育方法也许就不会被亲朋指责了。

              不过那些特殊的专业技能到底是靠基因决定还是后天挖掘,我就说不好了。
          • 另外这个帖子后面还有,刚才没转完,现在继续:关于爱于自由的看法。和关于肚曼的闪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先说说这个吧,这些孩子就是当时我妈妈管理的小学的附属幼儿园周末托管班的孩子,当时我们家有个满大的花园,所以就相当于一个儿童之家一样,他们只是来自由的玩,我妈妈并不干涉,只是在旁边监护安全问题。我可以选择和谁玩,不和谁玩。

            关于我的朋友问题,我想可能由于我表诉不太清楚,所以给大家造成一些误会,事实上我一直有自己固定的可以交心的好朋友,我高中时候的好朋友现在也是我非常好的非常值得信任的可以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现在的LG也是我高中时候的好朋友,彼此之间可以非常信任。事实上,我一直到高中出现对大家的排斥心理之前,一直都表现出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被认为是乐观,积极,向上,谦和的好孩子。虽然由于自由散漫惯了老师有些不满意,呵呵,我从来没担任过任何班级职务,是每年的优秀少先队员,却从来当不了三好学生。。。人缘不咋的,但也不是极差,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我的问题出现在青春期,这也是我在这里发这个帖子的初衷,这是我第一次有目的地回忆自己青春期的一些问题,并且在大家面前说出来。就是因为就我个人的心理状况来看,我觉得可能蒙氏孩子在青春期会出现一些和我一样的问题。

            高中之前,由于自身的心智也不是很成熟,所以并不太在意和朋友之间的精神交流是否顺利,加上高中之前,升学压力还不是很大,身边的同学对我感兴趣的东西也还有精力来一起关注,有时候他们也会觉得这些好神奇。所以交流不会出现什么障碍。但是到了高中之后,进入青春期,更注重也更追求精神层面的交流,希望和朋友能够达到一种境界,怎么说呢,就是武侠小说里那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境界吧。但是由于身边同学面对高考压力,分身乏术,不会太有精力关注我所关注的东西,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做题上。虽然有一两个好朋友,即使不理解我,但也可以包容我,但是我发现人在青春期的时候(也是根据我个人当时的心理来说的,不知道有没有共性)都需要一种团队力量的支持,希望做一件事情得到团队的支持和认同。比如很多男生在那个时期会把这种心理用在组建球队上。我当时就是,虽然身边有一两个知己,但还是渴望得到更多认同。我想也由于人在那个时候还没有足够强大到可以完全自我,我行我素。像小懿爸爸说的那样的交往方式,也是我现在和朋友们的交往方式,但是在当时,心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这样做。相信很多人在青春期的时候也做不到这种成熟的交往方式的。所以我当时想出去,想在路上,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想遇到更多的人,想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在高中某段时间有一种制服情结,就是对穿西装,军装的人非常崇拜。因为我父母从小到大都给我自由,什么决定他们都只是提供意见,并不帮我作决定。所以有段时间我对权威突然有了种莫名的崇拜,希望有人能够给我一些强制性的命令,比如说你必须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这段情结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就几个月吧,在我给我妈妈说了我的希望,说希望他们管制我之后,我妈妈真的对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管制,然后我很不喜欢那种管制,那种情结就消失了。我到现在也不明白我当时为什么会产生那种希望被管制的心理,是人本身的奴性吗?

            昨天晚上和我妈妈谈了很多,也问起当年为什么会完全就同意我不参加高考,我妈妈说是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对自己的能力太自信了吧,我父母都算我们当地的高干子弟吧,家里条件还可以,所以我妈妈觉得即使我不参加高考,将来也能帮我找到出路。后来他们也的确帮助我混到了一个文凭,但是没想到这给我造成了一些心理负担,我也是后来知道当时我父母身边的人对我不参加高考给我父母的压力,让他们的社会活动都减少了很多。而且后来花费那么多金钱去那个国外的小大学,我也一直觉得很愧疚。我妈妈昨晚也说,在大环境不是那么宽容的情况下,给孩子的自由也应该掌握个度的问题。让孩子早一些了解到大环境是怎样的,我就是对大环境的压力不是那么敏感的,不参加高考,和后来做未婚妈妈,作决定的时候都没有太考虑大环境,只是很自信的认为自己可以的。后来问题真的来了的时候,也受到过一些伤害。但是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每个决定都得到了还算圆满的结果。所以我并没有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有过多大的后悔,我担心的是如果没有我的幸运呢,那孩子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楼上有个帖子说的很好,给自由的同时,还是要让孩子学会审时度势的。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还是需要家长进行干预。只是这个度好难把握。我以后在对待女儿上也会努力去把握好这个度。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也许会有些偏激,我觉得比较自由的孩子想法都比较多,所以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候可能会因为东想西想出一些问题。而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孩子,因为受到压制,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反而能顺利度过青春期?虽然可能是没有个性的。。。在西方和在现在的中国,由于自由度越来越高和信息量的越来越大,青春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所以对自由的度这个把握,我想真的需要我们这些家长现在就开始思考,讨论,以便以后能把握好这个度,又不妨碍儿童个性的发展。就像山那边说的,划清界限也不要划得太清吧,可不可以模糊点呢。

            还有一个问题,在这里顺便说说吧,我女儿的生父,是在HDF学校长大的,我和他的很多同学都接触过,他们都很有魅力,幽默,热爱大自然,乐观,自信,身上有一种自由的光芒,我和他是在他环游世界的旅程中认识的,我们相处了两年,直到因为女儿的事情反目成仇。就是他身上那种自由的特质吸引了我。但是我后来也发现他和他的那些同学们虽然很有魅力,但是却可能太热爱自由了吧,害怕受到束缚,所以对于婚姻和家庭还有其他一些需要很强责任感的事情有一种排斥。他们从事的职业也大多是艺术类的,或者自由度相对较高的小公司,很少有人进入正统的公司工作。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自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在成年后会出现的问题。

            我对于蒙氏和HDF都很认同,也希望我的女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但是我遇到的问题也一直困扰我,我和当年指导我妈妈学习蒙氏的导师交流过,一个已经60多岁的德国老太太,她也说蒙氏的确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主流早教领域,她从事蒙氏这么多年,蒙氏一直还是没有得到很大的推广的。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蒙氏在艺术方面的欠缺还有蒙氏的教具比较适合2岁以上儿童操作吧。所以我为我的女儿选择了去金宝贝,那种美式的方法更注重孩子艺术感觉的培养,也许可以弥补蒙氏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欠缺,所以我看到山那边说李跃儿寻找的是一种趋向正确的教育而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的时候,真的非常感动,我自己也会努力学习教育知识,争取以后也能寻找到一种更趋向正确的教育,为中国的教育尽点微薄之力吧,呵呵,希望以后去北京听大李的讲座啊。

            再说个题外话。最近通过妈妈的关系,拜访了一些成都的蒙氏幼稚园,发现很多其实都只是蒙氏教具教学的原因就是由于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很多家长的思维都变的目的性很强,太注重结果,更多的是在乎孩子学到什么技巧没有,就好象我提到过的金宝贝的家长的问题一样,而蒙氏教具教学就能够快速满足家长这种心理。家长更乐意看到孩子非常完美的走完线,而忘记去关注走线对孩子有什么意义。所以我对中国现在的环境并不乐观。

            再说个题外话吧,看到大李和小巫都反对杜曼闪卡,其实我倒觉得在中国的环境下,闪卡训练不失为孩子以后的一个生存之道。我就是从小就进行闪卡训练,训练记忆力,所以我的记忆力特别好,这为我以后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帮了不少的忙。在中国这种重分数的环境中,也许真的如我妈妈所说,成绩可以是面很好的很有用的挡箭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你详细的转贴,辛苦了。她提到女儿生父和华德福的评论都很有意思。的确,在这个大环境底下,自由的教育是不是真的行得通呢?这样的孩子出来都很优秀,但如果长大成人了,没能当上个CEO,只能当个街头艺术家,家长是不是又会后悔呢?
            • 很多人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都有误解。从这个蒙氏孩子的描述来看,她妈妈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蒙氏的理念来做。比如关于自由,蒙氏之所以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原因之一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专注力。蒙氏并不鼓励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而是在一定规则下的有限的自由,
              否则孩子不能有效的学习。在教室里,孩子可以在一定框架下选择什么时候做什么,和谁一起做。但如何做这件事是有一定规范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教师也并不是就在那里看着不出意外就玩了,而是要观察每个孩子是否正确的做事,是否需要帮助,而且要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对孩子进行引导。这个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对孩子进行干涉就是一个需要学习的重要技巧。如果一个蒙氏学校里的老师只是“看着”孩子,任由孩子自由发挥的话,可见并不是真正的蒙特梭利学校。这个蒙氏孩子以后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并不是蒙氏的教育所引起的,而是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她母亲对她的纵容而引起的。

              另楼主如果对蒙氏感兴趣的话,推荐到多伦多图书馆借阅一本“Montessori: the science behind the genius".
          • 继续:
            转贴阿卡卡西(作者当时的网名)精辟言论:

            我妈妈说“我并不觉得自己当初对你的教育方式是不满意的,有什么遗憾的,我问心无愧了。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上,考虑的可能不太周全,没有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是我的疏忽,当然,有几年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我半夜都经常和你爸爸对着哭,也想过如果我当时按照大家的做法管教你,是不是你现在就和我那些朋友的孩子一样,至少得到的外界评价都是好的。我的教育方式一直被误解为娇惯你,被认为没家教。这些你当时小,不能和你说,怕你难受,因此委屈了自己,但是现在想想,幸好有你爸爸和其他家人的支持,不然我真的挺不过来,早就放弃了。

            不过现在看来,你心态健康,自信,能够和我们每天说这么多话,不觉得我们老人烦,比起那些疏远了父母的孩子,我觉得已经是对我们的补偿了。而且以后对待六月,我希望你也不要因为自己受到的一些伤害而不敢放手给她自由,教育子女,父母首先要做到问心无愧,才考虑其他的。

            先做到这点,再寻找变通之道,让孩子能够少受点伤害。;”这是我妈妈的原话
            • 继续:
              而一个蒙氏也好,HDF也好,总之比较自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因为童年自我意识建立的比较健全,而且内心力量比较强大,会质疑不顺应人性的规则,这些规则无法内化,即使做到了,也是在和自己内心冲突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不甘不愿去遵守的。这样的话,就不会遵守地那么好,有时候还会叛逆一下,就很容易被评价为一个不会处世的人,而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过于讲究人际关系的国家,一个人的处世能力几乎可以和这个人的人格挂钩了。不过,在现在这个越来越人情淡薄的时代,也许一些不顺应人性的社会规则反而会消失。不过有些规则还是会一直存在的。以后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在顺应规则的同时,克服自己的内心的冲突。或者说找到一种比较狡猾的办法,钻钻这些规则的空子。而且有时候不是孩子刻意要与众不同,而是有些规则和他们自由的心冲突太大,他们无法说服自己可以平静接受。
          • 和我妈妈以前朋友的孩子交流过发现自由环境下长大的的孩子有个优点就是:当得不到认同的时候,即使感到孤独,也决不会去伤害别人,也就是说不会成为愤青,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 看了你转的贴字,我觉得我给我女儿的自由度也真够大的。。。
          • 第二。自我意识
            蒙氏孩子在童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比较健全,

            到了青春期,又会经历一个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过程,而这个

            时候由于各方面因素,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激进,叛逆,童年时

            代的平等观念又会让他们敢于质疑权威,但由于年轻,所以处理

            事情还不那么成熟,有时候会被误解。

            比如我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同学家玩,她母亲不敲门

            就直接进屋,而且一会端水果进来拉,一会有进来扫地什么的

            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尊重个人空间的。但因为我从小妈妈

            就说不可以伤害别人,我觉得当面批评她妈妈,会伤害到她妈

            妈。所以我没说什么,后来她女儿去上厕所,他妈妈悄悄凑近

            我,问我一个男生是不是在和她女儿谈恋爱,我当时就很反感,

            我就说,你直接问你女儿好了,你这样问我太不尊重你女儿了

            吧,我又说了她不敲门就进屋的事。当时那个阿姨没说什么,嘴

            里还说有文化的妈妈教出来的女儿就是不一样。但是第二天,她

            妈妈却找到老师,要求把她女儿换座位,我们当时是同桌。说我

            思想有问题,不健康,会带坏她女儿。我当时真的觉得好委屈

            的,回家给我妈妈说,我妈妈说没办法,阿姨年纪那么大了。你

            要改变她很难的。
        • 我难以估计孩子将来是否非凡或者平庸。但是如果有机会让她成为非凡,
          我愿意抓住机会让她试一试。至于成为非凡后的可能的负面影响,那些毕竟是可能,总不能因噎废食。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代价的,就象“领跑于同龄人的孤独感”或者其他。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掌握一个度。
          • So many parents think this way so they send their kids to M's schools or private schools, hoping those schools can promote their kids to higher levels over others. I am wondering how long the advantages
            in academic skills trained in those schools can last when the kids transfer to public schools. It seems the difference disappear when children are in grade 3 or above.

            I believe whether a kid can be 非凡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his/her gene, which is out of parents' control.
            • 这个我同意,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也可以说是基因注定的),只不过有人不相信罢了
        • 首先,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比大部队快的项目,也有比大部队慢的项目,我不担心因为一两样超前或者落后,孩子就应该被贴上天才或者蠢才的标签,就一定会有天才或者蠢才的烦恼。
          其次,个性和共性永远都是矛盾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都只能生活在这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上。一个个性太强的人在一个习惯模式化的社会里会非常痛苦(比如你转贴里的人),而一个被教育成随大流的人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里恐怕也很痛苦。

          最后,你举例的这个女孩,我来想象一下,如果她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里,她会更快乐的成长吗?现在的她会是怎么样。我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只会让她更痛苦地成长,她恐怕要么凤凰涅磐般地成为社会精英(甚至成为了精英也不快乐),要么很有可能被压抑地精神失常,离家出走,或者与社会为敌。我觉得她缺少情商的培养,缺少满足感,也许宗教对她有益。
        • 还有个困惑。
          这位单亲妈妈,她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我觉得看上去她基本上还是快乐成长的,哪个人成长的过程没点这样那样的烦恼啊,所以就过程来讲她不应该不满意。那她认为她目前的这种状况不好吗?如果这样的话,她完全有能力随大流做个成功者,这样就可以满意了。如果她根本没对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不满,那她更是什么都不该抱怨,而应该感谢她宽容的父母和她所受的教育让她在思想上就有勇气来实践。

          我稍稍觉得她有点无病呻吟。当然还有可能就是我是个凡得不得了的人,理解不了她的用意。
    • 越读越糊涂. 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一,为什么成也M氏.败也M氏?
      • en i think we care too much about M's or W's or...:D
      • Depends on different children.
    • 我女儿3岁开始到现在,在rhms读了三年,孩子在各方面都表现很好,很优秀,远远超出作为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期盼。
      • 我去那个学校看过,我邻居的2个小孩都在那里。我的感觉是小孩学太多东西了,3岁的小孩什么都会了,也没有什么体育舞蹈音乐教育。
        • 体育,舞蹈,钢琴我们自己请人教了,学校的兴趣班不对pre-school的小朋友开放
          • 是啊,不明白为什么。preschool的小孩不需要吗?
        • Preschool 也有 GYM class and music, arts program. 只是分量不是很重。有些after hour 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做手工,画画,跳舞,玩游戏。Preschool没有专门的after hour兴趣班。请问你看到3岁的孩子都会什么了啊?
          怎么我觉得我家孩子和同班同学们远不到什么都会的水平啊。难道这个班比别的班差很多?
          • 我是看他们上面挂的作业,算术都有啊,那才是3岁的班。觉得好像太夸张了。其实小孩的acedemic我一点都不担心,中国人的小孩只要习惯好点,学习不是问题了。
            小时候多玩玩比较好。
            • 我无意给这个学校做广告,只是觉得大家提到RHMS就说孩子学的太多,课业很重,这点我很不能认同。首先我想你参观的班应该是Junior Preschool Program, 大多数孩子3-4岁,3岁男孩和4岁女孩能做的事差太多了。再者数学练习本上的题目是在教具的帮助下完成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也可能有些孩子已经可以脱离教具算一位数,两位数加法了,这个我不是很清楚。只要孩子是高兴去学并且能掌握,就不是too much, 不是拔苗助长。我觉得看学校和老师好不好,要考察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态度;孩子在学校的情绪;孩子是否有过得去的仪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课程的设置是否平衡合力;孩子在学校的活动是否有利于成长和发展。我不会因为3,4岁的孩子不会做算术而否定一个学校,也同样不会因为3,4岁的孩子会做算术而否定一个学校。
          • 学校的这些课程,我一直没太在意,经常拿回好多小玩意手工,太多了,大家都习惯了。倒是孩子自己要求我们没送她学钢琴,舞蹈,滑冰,游泳什么的
            • 偷笑一下,我女儿学习还挺不错的,老师也挺满意的。别管在哪读书,只要孩子健康发展就好
    • 我是这样来看这个学校问题的。我觉得大家看法不同的根源是你认为学习成绩重要还是social skill重要?我觉得social skill重要,那么当然会选择公校和daycare. 我觉得social skill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孩子在JK, SK不是 fulltime的情况下,
      我仍然坚持送他去公校和daycare,而不是放到全天的蒙校。

      Montessori, wardolf, high scope, 我相信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如果真正领会它的精神,取长补短,每个方法都能教育好孩子。就像八大菜系各有各味,好厨子做的一定好吃。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有几个学校能真正领会每个教学方法的精髓?所以去深究那些理论意义不大。感觉还是要看这些学校实际教学方式是不是你所认同的。
      • 我选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孩子的表现如何。有些学校你进去参观就觉得孩子们一个个都比较闷,不轻易和别人打招呼。而有的学校孩子就比较活泼,主动和别人打招呼并介绍自己的名字。不幸的是我所看过的学校中,蒙校孩子多趋向第一种,而其他学校则趋向第二种。
        • 我的感觉也是这样。还有老师的表现。公校的老师开朗热情,蒙校的老师看着比较郁闷压抑。
    • 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主要是他的EQ和IQ吧。感觉这些M和W都不可能给孩子真正的完整的成长的环境。
      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个性,一种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人。2,人应该首先是完整的,然后再拥有某些特长,而不是先拥有了某些特长,才去补回完整,(我这样以为)3,这个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者都不可忽略。而在自然和社会当中,都既有个体的自由,又要遵守某些制约。所以LZ的想法有一定的意义,其实任何的教育方法都可以出人才,关键还是认识和了解清楚自己的孩子,还有了解自己。:)
    • 真是个促人思考的好贴,谢谢!本来只是考虑到蒙校和daycare的费用差的不多,想着“不送(蒙校)白不送”(汗!)现在真的要好好想想了
      • 是啊, 真是促人反思。 象我家女儿属于很坐的住, 如果跟她读书讲故事, 她可以听一两个钟头, 反倒是妈妈讲得口干舌糙, 早早投降。 而且她不太愿意出去玩, 当然真出去了, 又不想回来了。是不是这样的不适合送蒙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