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故宫大修方案之争
南方周末 2002-04-25 10:50:14
←慈宁宫附近堆着大量准备用于故宫维修的砖 陶子摄
故宫大修方案之争
修建地下文物展厅遭到专家质疑
□本报驻京记者 杨瑞春
故宫大修已然开始。现在,游客们步入这一古老而辉煌的宫殿群时,会发现小型的翻斗车装满渣土,从他们身边穿梭而过,而工匠们则在他们脚边修补石阶。如果走到武英殿这样幽静的非开放区,会发现那里除了喜鹊、乌鸦外,还会传来电钻的声音。
这样的景象大约会持续7年之久,直到2008年。官员们希望,届时故宫能有一个大的变化,呈现为一个“古老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3月下旬,故宫发布了即将进行全面抢救性维修保护的消息。据称,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对故宫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在通报给媒体的庞大维修计划中,有一个信息似乎被淹没了,并没有被广泛注意。北京当地报纸一篇报道的末尾提了一句,说:“此次全面维修,有关方面还准备新建一个现代化地下展厅,让封存在地库的百万余件文物与游客见面。”
对于文物界人士来说,这句话却意味着,一个几年来颇多争论的话题似乎有了定论。
一个搁置五年的计划
修建地下展厅的计划,故宫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到1998年的时候,曾经距离立项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按照当时的设想,用一年勘测设计、两年施工,游客应该在2000年就可以参观这个展厅了。
展厅选址在东华门附近,上驷院一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地方。1998年透露的方案是修建地下两层,约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上驷院,也就是以前皇家养马的马厩,清代后期废弃,民国时期地面建筑全部坍塌,只留影壁一座,是故宫未开发利用的最大一块空地。1998年,故宫曾经委托北京市勘察研究设计院对此地进行勘察,并据此分析认为:“此处土层分布均匀、土质密实、承载力高,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在此施工,对相邻古建基础影响最少。”
根据这块空地的位置,“相邻古建”,应该是指文华殿、后三所和邻近的城墙。
4月的一天,记者从东华门进入故宫,从文华殿朝右拐,经过一座小石桥,就看到了影壁,进入到了这片开阔的空地。空地附近是一个苗圃,果树和野花间堆着一些假山石。面对照壁,左边是武警的训练场,右边是故宫博物院的幼儿园。
故宫建造地下文物展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宫廷建筑保护和文物展示陈列的矛盾。故宫现在有文物将近百万件,但是真正展出的只有1%,另外99%的文物只有收藏在地下文物仓库里,不能和观众见面。
故宫历任院长都为故宫的展陈条件烦恼,因为古建筑保护和文物展陈的要求正好相反,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内,难以引进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等展览陈列设备和防火防盗的安全报警系统,几乎无法达到展览陈列的现代化要求。
对于丝绸、绘画这些要求条件高的特殊艺术品,故宫的条件更不合适。书画一般只能展20天到一个月,紫外线对其损害很大。织绣更为脆弱,许多幔帐、被褥、椅垫都被晒得褪了色。
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文物保护专家都主张另盖新馆,但在这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地下文物展厅似乎是个合理的解决方案。1998年,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谭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开设现代化展厅,才既能保持了所有紫禁城的原貌不变,故宫的文物又没有出紫禁城,同时也实现了现代化条件下的陈列展览。
谭斌在院内开会时也说,若这件事落到实处,“故宫就能脱胎换骨了”。“有70多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从此将走向世界一流现代化博物馆的行列。”
谭斌当时对记者说,卢浮宫地下展厅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对故宫文物专家说,“迟早你们也得走这条路”。
看起来,地下展厅有点众望所归的味道。不过,奇怪的是,这个方案在1998年不仅没有实现“飞跃”,反而从那一年开始被搁置了起来,而且一搁5年。
破坏故宫格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修建地下文物展厅的计划之所以被搁置,是因为它遭到了来自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专家的广泛反对,而且反对者不仅来自故宫之外,也来自故宫之内。
首要的理由,就是这个做法不仅是对故宫原有格局的破坏,而且有可能伤害地上古建筑。
“故者,旧也。我们承认历史的存在,还要对它有所继承。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故宫原有格局的完整性”,故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专家对记者说。
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改变故宫原有格局,这样的事情在故宫不是没有。比如说,现在西华门旁边三座四层高的第一档案馆大楼,当年修建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北京饭店要增高,所以需要在故宫修建几座高楼,以遮挡俯视中南海的视线。
这个想法今天显得非常幼稚,“安全功用”已不复存在,可是,故宫的格局遭到的严重破坏却是既成事实,这三座建筑,成为故宫最大的不协调因素,一直有人呼吁将它们拆掉。
相对于地上建筑来说,修建地下展厅的考虑之一就是不破坏地表原貌,但这位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不破坏根本是不可能的,卢浮宫还要留一个玻璃金字塔的入口呢。另外,即使真的从地表看不出来,本质上格局的改变也已经发生了。
在文物保护专家看来,遗址也是文物,也需保护,因此在遗址上动土就涉及到可逆性的问题。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前所长王世仁说,所谓可逆性,也就是建筑物拆了以后可以恢复遗址原状。所以,他认为,如果非要搞文物展厅不可,还不如搞地上的,轻质结构的,以后觉得不需要了,就可以拆掉恢复原状。而在地下挖掘显然是不可逆的,挖坏也就挖坏了。
比如这次故宫大修中的重修建福宫花园,就是在遗址上的重建。而故宫上世纪80年代投入建设的地下文物库虽然发挥了巨大功用,却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里是已毁的清代内务府的原址,如果没有破坏,在遗址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重修,或者换一种思路,在恢复地上建筑的基础上修建地下文物库。但现在毁则毁矣。
“故宫是一块玉”
至于修建地下文物展厅带给古建的影响,是包括记者在内的外行都感到费解的。上驷院明明是一片空地,距离周边建筑也有一定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前所长王世仁、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付清远等几位古建专家回答了记者这个疑问。
他们说,故宫的基础是一个由夯土和城砖组成的整体板块。正是这个板块的整体对故宫地上建筑形成了良好的支撑。北京故宫经过多次地震,主要殿座从未倒塌一间,这种地基结构就起了很大作用。
关于紫禁城地下砖质结构,著名古建专家李学文所著《紫禁城》一书中有专门介绍。书中说,故宫地下砖质结构被称为“横七竖八”。明成祖朱棣营造北京紫禁城时,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进入皇宫,便沿着宫殿四周的地面挖了很深的地沟,再用山东临清砖填埋沟内。填埋的方法是横着七层,竖着八层,一块挨一块地摆在沟内。在填满城砖的时候,还要加灌用江米汁加石灰水混合搅拌而成的“雪花浆”。这样地沟内的城砖就都粘合成一个整体。
故宫开放以前,“横七竖八”只是一种传说,始终没有得到证实。1935年,日军侵入山海关,迫近京津,国民党驻北平的行辕主任何应钦为躲避日机的轰炸,便移居故宫文华殿,计划在殿外建造一座地下避弹室。承办这项工程的人挖到三尺深的土层下面时,发现全是一层横着、一层竖着、密密排着凝固在一起的大城砖,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地基,百名工人挖了五天,其深度还不到五尺,万般无奈,只得作罢。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在这样一个整体板块上打一个洞都是破坏,都可能会对地上建筑产生影响,更何况大规模的挖掘?
一位与已故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相熟的老专家回忆,单先生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故宫就像一块完整的玉石,不管动了哪里,对玉石的整体就都造成了破坏。”
“文物保护的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故宫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故宫地下的水文结构几百年来发生过很多变化,大规模动工无疑会改变与现有建筑相适应的水文结构。
即使在理论上说现代工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出的时代,谁能保证工程质量百分之百没有差错?而这样的差错一旦发生在故宫这种地方,后果就不堪设想。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是在记者采访的诸多专家中,对此事是态度最温和的,表示自己是“有条件地赞成,有条件地反对”,只要能保证做到100%不影响古建他就赞成。但对于工程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他说:“那谁知道呢?”
故宫,展览什么?
“博物院要服从故宫,而不是故宫服从博物院。如果因为要展示艺术品而破坏故宫,本身就是本末倒置。”著名文物专家、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说。
地下文物展厅直接涉及到故宫定位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故宫被定位为国家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为主,相对而言对皇宫建筑并不特别重视,但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定位有偏差。
谢辰生指出,故宫博物院与众不同,它最大的展品应该是故宫建筑群本身。展品内容应该以宫廷原状陈列为主。艺术性博物馆的性质不能压过故宫本身博物馆的性质。故宫收藏的很多东西也应该展示,这并无疑问,但是在比例上不应该超过前者。
这个定位和观众的心理预期也是一致的,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付清远就提出,现在参观故宫的人主要以参观古建筑和宫廷原状陈列为主,想看艺术品的不是没有,但绝对是少数。另外还要考虑观众的体力问题。在故宫走上一圈,大多游客已经筋疲力尽,还有多少人能走到东华门这个偏僻的地下展厅再去专门看艺术品展览?
故宫的某个馆,就是因为长期没有观众游览,管理者放松了警惕,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被人进去偷走了珍贵的文物。
至于故宫古建保护和陈列的矛盾问题,几位专家都认为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冒着损害古建的危险、耗费国家巨资建设地下展厅没有必要。
谢辰生、王世仁等专家都提到了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国家博物馆问题。据知,国家博物馆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基础上进行扩建。
有人推测,既然建设国家博物馆,为了充实展示内容,肯定要从故宫调配文物,这对于号称百分之九十九文物在地下仓库的故宫绝对是一个“哑巴亏”。而地下展厅一旦建成,故宫就可以在未来国家调配文物时说“不”了——我们这里已经不缺展示条件,没有必要拿出去。当然,这不过是猜测而已。
故宫方面的解答
对于来自文物界的这些争议,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张克贵作了部分的解答。
关于地基情况,他说,传统认为故宫地基是一个同一板块的说法并不准确,经过勘测发现,一组建筑的地基是和这组建筑相适应的。整个宫廷主体建筑基础的分布也不一样,荷载和建筑的关系也不一样。
记者注意到,现在故宫方面称地下文物展厅对周边古建“肯定不会有影响”,这比1998年故宫的说法“影响最少”已经进了一步。
在后来的采访中,受故宫委托作地下展厅可行性报告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经济所负责人也是这个说法。该院也是故宫文物地库的设计者,相关人士认为,地下文物展厅和地下文物库施工难度差不多,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
至于未来的国家博物馆,张克贵认为和故宫修建地下文物展厅是两码事:“国家博物馆可能有一部分故宫收藏的文物,但故宫收藏的文物不可能都进入国家博物馆。故宫收藏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它是宫廷世传收藏的文物,和国家文物有一定区别,国家文物可能分类比故宫多,搜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要比故宫大。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而故宫虽然是一个国家级博物馆,但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历史。”
张克贵还强调了地下展厅建设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他说,地下建筑可以节省外装饰的成本,另外就是制造地下人工环境时,温度、湿度都比地上恒定得多,能源是节约的。而管理成本如疏散、防火和地上是一样的。在技术上说,无非地下建筑要增加一些荷载,比地上处理要复杂一点。
记者将这些说法转述给一些专家,但并不能解除他们的疑虑。
搁置了5年的方案又重新启动,看起来,故宫方面的理由更能打动决策者。而且,记者发现,与5年前相比,故宫地下展厅方案已经由原来的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增加为3万平方米,原来的地下两层现在可能要增加为局部三层。显然,原来预计的造价二三亿元人民币现在肯定也打不住了。
■背景:
故宫百年大修
从今年3月开始,故宫将从6个方面进行维修。一是将大面积的地面与道路恢复原状,将混凝土砖、沥青柏油地面、路面更换成原来的粘土砖地面;二是对结构发生损坏、内外装修残破的武英殿、寿康宫、慈宁宫及慈宁花园等重点古建区域,进行抢救性修缮;三是对于藻井、天花板、花罩、隔扇等古建筑内装修进行保护修缮;四是对大量露天石质和铜质文物进行科学清洗和保护;五是修缮已经老化残破的城墙及部分院落围墙;六是完善已经落后老化的基础设施,如消防报警和技术安全防范系统,地下水系统和供电系统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造。
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介绍,维修前的故宫博物院只是作为一种展室或者建筑空间来使用,主要展示故宫丰富的藏品。这次大规模的维修后,博物院将尽可能完整地恢复故宫宫殿原状,让广大观众不仅看到精美的藏品和恢弘的建筑,还看到中国封建王朝是如何运作、外朝内廷是如何生活的;故宫博物院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标本,还是生动的文化载体。
谁来决定大修方案?
南方周末 2002-04-25 10:50:14
□杨瑞春
故宫作为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载体和东方文明的光辉典范、世界人类文明的瑰宝。l961年,国务院公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当我们品味以上文字的时候,更觉得在故宫大规模动土应该慎而又慎。按照想象,一个如此重要的项目到了可以对外公开宣布的阶段,应该经过故宫博物院院内院外专家们的充分讨论和论证。但是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发现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件事情存在着故宫院方和专家之间严重的信息割裂现象。
一方面是,包括故宫部分专家在内的专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其广泛程度超出了记者原来的想象;另一方面是,故宫的领导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有反对意见。
故宫博物院某副院长在谈及这个问题就曾很不高兴地打断了记者的话。他非常肯定地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反对意见,所有的一流专家都同意这个方案。“故宫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没有人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有人反对,“那他们肯定不是一流专家。”
故宫院方领导对地下文物展厅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故宫博物院另一位负责人就在1998年院内开会时说过,“(地下展厅)这件大事如办成,即使只开了头,不可逆转,哪怕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样的情况,比如说,我被匿名信给轰走了,或者说我在这儿工作不合适,另有安排,我也觉得自己没有白来故宫一趟。对列祖列宗,对子孙后代,对故宫历史发展,为官一任,我做了力所能及应该做的工作。”
从这次讲话中可以看到,故宫院方最迫切的是尽快“开了头,不可逆转”。
故宫的领导是真的不清楚那些反对意见吗?可是某副院长偏偏又把故宫地下展厅与国家大剧院作类比,他表示不希望方案未定之前,引来那么多的争议。后来记者采访另一位负责人,他也说不希望地下展厅弄成国家大剧院那样的局面。
现在故宫地下展厅的方案还在作可行性报告的阶段,这位负责人说:你等立项以后再来采访吧。
看来,故宫的领导也许是担心争议太多影响了地下展厅的立项和建设。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此重要的一个地下施工项目,其实故宫只搞了一次专家论证会———古建部主任张克贵纠正了某副院长的说法,告诉记者说专家论证会只在1998年开过一次。而且,据记者后来了解,那次并不能称作严格的论证会,只能说是“座谈会”,参加者主要是故宫的专家。
但张克贵补充说,院方就此事和一些专家多次沟通过。
记者让张推荐了几个赞成此方案的专家,张推荐了罗哲文和杜仙洲两位老先生,并说罗哲文参加了专家论证会。可是当记者向罗哲文求证时,罗哲文明确回答,他并没有参加有关地下文物展厅的论证。
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的组长、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先生和故宫有着良好的关系,此次故宫大修中的建福宫花园修复,罗先生就参加了论证。
“可是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没有找我。”他说。另外,罗对此事早就态度鲜明:“有条件地赞成,有条件地反对”。
而杜仙洲老先生就说自己根本不了解这个事情。
杜老先生拒绝谈这个事情的态度,记者在此次采访中已经多次体验,尽管有的人有礼貌地拒绝,有的人生硬地搁了电话,有的人则是意味深长地嘿嘿笑着婉拒。一向和传媒界配合良好的这些专家为什么此次态度如此反常,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希望寻找一位明确拥护这一方案的故宫外专家,却没有找到。
任何事情都难免有争论,而且,在事情确定之前,充分的争论应当是有益的。即使如故宫引为先例的国家大剧院方案,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毕竟还做了很多有益的调整和修正。
看来,故宫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单位内部的事情进行操作了。可是,以回避争议、封闭操作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处理如此重大的问题,是否有失谨慎?
而问题在于,故宫到底是谁的?可以这样说,故宫既属于故宫博物院,也不属于故宫博物院,归根到底,故宫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因为,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
毕竟,我们只有一个故宫。
可能破坏根基影响整体安全? 质疑故宫建地下展馆
--------------------------------------------------------------------------------
http://www.szptt.net.cn 2002年4月29日 9:18:14 中国青年报
“故宫地面将被掘开,建立一个地下文物展厅。古建筑学家担忧,此举可能破坏地面建筑物的根基,进而影响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安全格局。”这是4月25日《南方周末》的头版通篇报道:《故宫大修方案之争》。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是看到了这则报道,才知道故宫即将进行一次百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修缮,也才知道由此引发的民间与官方、学术界与管理者、现实与法律之间的剧烈冲突。
像故宫修缮这样对一国国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公民有权了解并参与整个修建过程。循着这篇报道,我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是“故宫博物院”还是“紫禁城”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它蕴涵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光环”、“人类文明的瑰宝”。l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Palace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Forbidden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世界上大多数曾经来过或想来故宫的游客,他们要看的,是那个在好莱坞巨片《末代皇帝》中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宫殿,他们想体验的,是东方帝制时代的壮美与恢宏,而不仅仅是要参观故宫内陈设的国家级文物。
我想说的是,故宫的皇家宫殿的属性,远远大于它作为博物馆的藏物功能。
在故宫被视为博物馆的潜意识下,一个在太和门设立大屏幕电视导游系统的设想被提出来,而且居然———“与会同志包括原持不同意见的人士,均高度赞扬故宫领导班子的改革思路和魄力,认为设立电视导游大屏幕,是古老的故宫博物院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改进措施,确有必要”。在专家们的据理力争下,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实施。
二、故宫是谁的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属于世界。但是,从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故宫作为一项标的巨大的不动产,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属于清朝皇族所有。而当冯玉祥带着一小队士兵将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归国有。
由此牵涉到国际法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国有化”和“政府继承”。
当一国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时,可以对国民私有财产或外国公私财产实行征用或征收,这便是“国有化”。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正义行动,应民意、符民心,所实施的“国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宫始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有。
而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国民党政府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后,国家财产发生了“交替政府的继承”———故宫也不例外。和“中华民国政府”在海内外的众多财产一样,故宫的所有权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公共财产———故宫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
有人感到疑惑:不是一直有一个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的“故宫博物院”管理着故宫吗?它不是还建有一套庞大的行政事业管理系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故宫的管理者才会把故宫修缮工程当成自己单位内部的一件事情来处理,其封闭操作因而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议。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故宫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管理国有(全民所有)财产的代理机构。
三、大修方案应采取怎样的决策程序
故宫大修绝对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大规模工程,其修缮方案的出台,应该慎而又慎,并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但是,记者发现,对于整个大修计划,故宫院方和专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割裂现象。
一方面是,包括故宫内部的一些专家在内的专家们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其广泛程度超出了想像;另一方面是,故宫的管理者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有反对意见。
据报道,故宫博物院一位副院长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非常肯定地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反对意见,所有的一流专家都同意这个方案。“故宫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没有人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有人反对,“那他们肯定不是一流专家。”
且不说故宫管理者是否召集了国内古建筑学界的权威学者,专家论证会是否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论证的结果在最终的大修方案中有无切实体现,仅就决策程序一项,就已违反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还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像故宫大修这样一件影响甚巨的公共社会事务,没有公民的直接参与,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一位外国友人得知此事后,惊讶地告诉我,如果这样重要的古迹维修工程发生在他们国家,必须进行全民公投!
我向这位友人解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毕竟不同于你所在的北欧小邦,不可能事事都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但这并不是说,故宫大修的决策方案,可以不征求民意。
一个现成的民主程序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日臻完善的听证制度。国家文物行政主管机关可以仿照国家计委召开铁路票价听证会的形式,就故宫大修方案邀请各路专家、管理机构、普通公民参加听证,通过法律程序得出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最佳修缮方案。(杨亮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南方周末 2002-04-25 10:50:14
←慈宁宫附近堆着大量准备用于故宫维修的砖 陶子摄
故宫大修方案之争
修建地下文物展厅遭到专家质疑
□本报驻京记者 杨瑞春
故宫大修已然开始。现在,游客们步入这一古老而辉煌的宫殿群时,会发现小型的翻斗车装满渣土,从他们身边穿梭而过,而工匠们则在他们脚边修补石阶。如果走到武英殿这样幽静的非开放区,会发现那里除了喜鹊、乌鸦外,还会传来电钻的声音。
这样的景象大约会持续7年之久,直到2008年。官员们希望,届时故宫能有一个大的变化,呈现为一个“古老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3月下旬,故宫发布了即将进行全面抢救性维修保护的消息。据称,这是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对故宫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在通报给媒体的庞大维修计划中,有一个信息似乎被淹没了,并没有被广泛注意。北京当地报纸一篇报道的末尾提了一句,说:“此次全面维修,有关方面还准备新建一个现代化地下展厅,让封存在地库的百万余件文物与游客见面。”
对于文物界人士来说,这句话却意味着,一个几年来颇多争论的话题似乎有了定论。
一个搁置五年的计划
修建地下展厅的计划,故宫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到1998年的时候,曾经距离立项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按照当时的设想,用一年勘测设计、两年施工,游客应该在2000年就可以参观这个展厅了。
展厅选址在东华门附近,上驷院一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地方。1998年透露的方案是修建地下两层,约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上驷院,也就是以前皇家养马的马厩,清代后期废弃,民国时期地面建筑全部坍塌,只留影壁一座,是故宫未开发利用的最大一块空地。1998年,故宫曾经委托北京市勘察研究设计院对此地进行勘察,并据此分析认为:“此处土层分布均匀、土质密实、承载力高,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在此施工,对相邻古建基础影响最少。”
根据这块空地的位置,“相邻古建”,应该是指文华殿、后三所和邻近的城墙。
4月的一天,记者从东华门进入故宫,从文华殿朝右拐,经过一座小石桥,就看到了影壁,进入到了这片开阔的空地。空地附近是一个苗圃,果树和野花间堆着一些假山石。面对照壁,左边是武警的训练场,右边是故宫博物院的幼儿园。
故宫建造地下文物展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宫廷建筑保护和文物展示陈列的矛盾。故宫现在有文物将近百万件,但是真正展出的只有1%,另外99%的文物只有收藏在地下文物仓库里,不能和观众见面。
故宫历任院长都为故宫的展陈条件烦恼,因为古建筑保护和文物展陈的要求正好相反,以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内,难以引进现代化的恒温、恒湿等展览陈列设备和防火防盗的安全报警系统,几乎无法达到展览陈列的现代化要求。
对于丝绸、绘画这些要求条件高的特殊艺术品,故宫的条件更不合适。书画一般只能展20天到一个月,紫外线对其损害很大。织绣更为脆弱,许多幔帐、被褥、椅垫都被晒得褪了色。
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文物保护专家都主张另盖新馆,但在这一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地下文物展厅似乎是个合理的解决方案。1998年,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谭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只有开设现代化展厅,才既能保持了所有紫禁城的原貌不变,故宫的文物又没有出紫禁城,同时也实现了现代化条件下的陈列展览。
谭斌在院内开会时也说,若这件事落到实处,“故宫就能脱胎换骨了”。“有70多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从此将走向世界一流现代化博物馆的行列。”
谭斌当时对记者说,卢浮宫地下展厅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对故宫文物专家说,“迟早你们也得走这条路”。
看起来,地下展厅有点众望所归的味道。不过,奇怪的是,这个方案在1998年不仅没有实现“飞跃”,反而从那一年开始被搁置了起来,而且一搁5年。
破坏故宫格局?
据知情人士透露,修建地下文物展厅的计划之所以被搁置,是因为它遭到了来自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专家的广泛反对,而且反对者不仅来自故宫之外,也来自故宫之内。
首要的理由,就是这个做法不仅是对故宫原有格局的破坏,而且有可能伤害地上古建筑。
“故者,旧也。我们承认历史的存在,还要对它有所继承。所以,一定要保护好故宫原有格局的完整性”,故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专家对记者说。
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改变故宫原有格局,这样的事情在故宫不是没有。比如说,现在西华门旁边三座四层高的第一档案馆大楼,当年修建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北京饭店要增高,所以需要在故宫修建几座高楼,以遮挡俯视中南海的视线。
这个想法今天显得非常幼稚,“安全功用”已不复存在,可是,故宫的格局遭到的严重破坏却是既成事实,这三座建筑,成为故宫最大的不协调因素,一直有人呼吁将它们拆掉。
相对于地上建筑来说,修建地下展厅的考虑之一就是不破坏地表原貌,但这位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不破坏根本是不可能的,卢浮宫还要留一个玻璃金字塔的入口呢。另外,即使真的从地表看不出来,本质上格局的改变也已经发生了。
在文物保护专家看来,遗址也是文物,也需保护,因此在遗址上动土就涉及到可逆性的问题。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前所长王世仁说,所谓可逆性,也就是建筑物拆了以后可以恢复遗址原状。所以,他认为,如果非要搞文物展厅不可,还不如搞地上的,轻质结构的,以后觉得不需要了,就可以拆掉恢复原状。而在地下挖掘显然是不可逆的,挖坏也就挖坏了。
比如这次故宫大修中的重修建福宫花园,就是在遗址上的重建。而故宫上世纪80年代投入建设的地下文物库虽然发挥了巨大功用,却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这里是已毁的清代内务府的原址,如果没有破坏,在遗址基础上还可以考虑重修,或者换一种思路,在恢复地上建筑的基础上修建地下文物库。但现在毁则毁矣。
“故宫是一块玉”
至于修建地下文物展厅带给古建的影响,是包括记者在内的外行都感到费解的。上驷院明明是一片空地,距离周边建筑也有一定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前所长王世仁、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付清远等几位古建专家回答了记者这个疑问。
他们说,故宫的基础是一个由夯土和城砖组成的整体板块。正是这个板块的整体对故宫地上建筑形成了良好的支撑。北京故宫经过多次地震,主要殿座从未倒塌一间,这种地基结构就起了很大作用。
关于紫禁城地下砖质结构,著名古建专家李学文所著《紫禁城》一书中有专门介绍。书中说,故宫地下砖质结构被称为“横七竖八”。明成祖朱棣营造北京紫禁城时,为了防止敌人挖地道进入皇宫,便沿着宫殿四周的地面挖了很深的地沟,再用山东临清砖填埋沟内。填埋的方法是横着七层,竖着八层,一块挨一块地摆在沟内。在填满城砖的时候,还要加灌用江米汁加石灰水混合搅拌而成的“雪花浆”。这样地沟内的城砖就都粘合成一个整体。
故宫开放以前,“横七竖八”只是一种传说,始终没有得到证实。1935年,日军侵入山海关,迫近京津,国民党驻北平的行辕主任何应钦为躲避日机的轰炸,便移居故宫文华殿,计划在殿外建造一座地下避弹室。承办这项工程的人挖到三尺深的土层下面时,发现全是一层横着、一层竖着、密密排着凝固在一起的大城砖,面积不到一百平方米的地基,百名工人挖了五天,其深度还不到五尺,万般无奈,只得作罢。
按照专家们的说法,在这样一个整体板块上打一个洞都是破坏,都可能会对地上建筑产生影响,更何况大规模的挖掘?
一位与已故著名古建专家单士元先生相熟的老专家回忆,单先生曾经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故宫就像一块完整的玉石,不管动了哪里,对玉石的整体就都造成了破坏。”
“文物保护的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故宫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故宫地下的水文结构几百年来发生过很多变化,大规模动工无疑会改变与现有建筑相适应的水文结构。
即使在理论上说现代工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百出的时代,谁能保证工程质量百分之百没有差错?而这样的差错一旦发生在故宫这种地方,后果就不堪设想。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是在记者采访的诸多专家中,对此事是态度最温和的,表示自己是“有条件地赞成,有条件地反对”,只要能保证做到100%不影响古建他就赞成。但对于工程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他说:“那谁知道呢?”
故宫,展览什么?
“博物院要服从故宫,而不是故宫服从博物院。如果因为要展示艺术品而破坏故宫,本身就是本末倒置。”著名文物专家、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说。
地下文物展厅直接涉及到故宫定位问题。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故宫被定位为国家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为主,相对而言对皇宫建筑并不特别重视,但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这个定位有偏差。
谢辰生指出,故宫博物院与众不同,它最大的展品应该是故宫建筑群本身。展品内容应该以宫廷原状陈列为主。艺术性博物馆的性质不能压过故宫本身博物馆的性质。故宫收藏的很多东西也应该展示,这并无疑问,但是在比例上不应该超过前者。
这个定位和观众的心理预期也是一致的,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付清远就提出,现在参观故宫的人主要以参观古建筑和宫廷原状陈列为主,想看艺术品的不是没有,但绝对是少数。另外还要考虑观众的体力问题。在故宫走上一圈,大多游客已经筋疲力尽,还有多少人能走到东华门这个偏僻的地下展厅再去专门看艺术品展览?
故宫的某个馆,就是因为长期没有观众游览,管理者放松了警惕,结果在和别人聊天时,被人进去偷走了珍贵的文物。
至于故宫古建保护和陈列的矛盾问题,几位专家都认为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冒着损害古建的危险、耗费国家巨资建设地下展厅没有必要。
谢辰生、王世仁等专家都提到了国家已经批准立项的国家博物馆问题。据知,国家博物馆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基础上进行扩建。
有人推测,既然建设国家博物馆,为了充实展示内容,肯定要从故宫调配文物,这对于号称百分之九十九文物在地下仓库的故宫绝对是一个“哑巴亏”。而地下展厅一旦建成,故宫就可以在未来国家调配文物时说“不”了——我们这里已经不缺展示条件,没有必要拿出去。当然,这不过是猜测而已。
故宫方面的解答
对于来自文物界的这些争议,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张克贵作了部分的解答。
关于地基情况,他说,传统认为故宫地基是一个同一板块的说法并不准确,经过勘测发现,一组建筑的地基是和这组建筑相适应的。整个宫廷主体建筑基础的分布也不一样,荷载和建筑的关系也不一样。
记者注意到,现在故宫方面称地下文物展厅对周边古建“肯定不会有影响”,这比1998年故宫的说法“影响最少”已经进了一步。
在后来的采访中,受故宫委托作地下展厅可行性报告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经济所负责人也是这个说法。该院也是故宫文物地库的设计者,相关人士认为,地下文物展厅和地下文物库施工难度差不多,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
至于未来的国家博物馆,张克贵认为和故宫修建地下文物展厅是两码事:“国家博物馆可能有一部分故宫收藏的文物,但故宫收藏的文物不可能都进入国家博物馆。故宫收藏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它是宫廷世传收藏的文物,和国家文物有一定区别,国家文物可能分类比故宫多,搜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要比故宫大。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形象。而故宫虽然是一个国家级博物馆,但不能代表整个国家的历史。”
张克贵还强调了地下展厅建设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他说,地下建筑可以节省外装饰的成本,另外就是制造地下人工环境时,温度、湿度都比地上恒定得多,能源是节约的。而管理成本如疏散、防火和地上是一样的。在技术上说,无非地下建筑要增加一些荷载,比地上处理要复杂一点。
记者将这些说法转述给一些专家,但并不能解除他们的疑虑。
搁置了5年的方案又重新启动,看起来,故宫方面的理由更能打动决策者。而且,记者发现,与5年前相比,故宫地下展厅方案已经由原来的2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增加为3万平方米,原来的地下两层现在可能要增加为局部三层。显然,原来预计的造价二三亿元人民币现在肯定也打不住了。
■背景:
故宫百年大修
从今年3月开始,故宫将从6个方面进行维修。一是将大面积的地面与道路恢复原状,将混凝土砖、沥青柏油地面、路面更换成原来的粘土砖地面;二是对结构发生损坏、内外装修残破的武英殿、寿康宫、慈宁宫及慈宁花园等重点古建区域,进行抢救性修缮;三是对于藻井、天花板、花罩、隔扇等古建筑内装修进行保护修缮;四是对大量露天石质和铜质文物进行科学清洗和保护;五是修缮已经老化残破的城墙及部分院落围墙;六是完善已经落后老化的基础设施,如消防报警和技术安全防范系统,地下水系统和供电系统也将进行相应的改造。
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介绍,维修前的故宫博物院只是作为一种展室或者建筑空间来使用,主要展示故宫丰富的藏品。这次大规模的维修后,博物院将尽可能完整地恢复故宫宫殿原状,让广大观众不仅看到精美的藏品和恢弘的建筑,还看到中国封建王朝是如何运作、外朝内廷是如何生活的;故宫博物院将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物标本,还是生动的文化载体。
谁来决定大修方案?
南方周末 2002-04-25 10:50:14
□杨瑞春
故宫作为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又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载体和东方文明的光辉典范、世界人类文明的瑰宝。l961年,国务院公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当我们品味以上文字的时候,更觉得在故宫大规模动土应该慎而又慎。按照想象,一个如此重要的项目到了可以对外公开宣布的阶段,应该经过故宫博物院院内院外专家们的充分讨论和论证。但是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发现的情况恰恰相反,这件事情存在着故宫院方和专家之间严重的信息割裂现象。
一方面是,包括故宫部分专家在内的专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其广泛程度超出了记者原来的想象;另一方面是,故宫的领导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有反对意见。
故宫博物院某副院长在谈及这个问题就曾很不高兴地打断了记者的话。他非常肯定地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反对意见,所有的一流专家都同意这个方案。“故宫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没有人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有人反对,“那他们肯定不是一流专家。”
故宫院方领导对地下文物展厅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故宫博物院另一位负责人就在1998年院内开会时说过,“(地下展厅)这件大事如办成,即使只开了头,不可逆转,哪怕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样的情况,比如说,我被匿名信给轰走了,或者说我在这儿工作不合适,另有安排,我也觉得自己没有白来故宫一趟。对列祖列宗,对子孙后代,对故宫历史发展,为官一任,我做了力所能及应该做的工作。”
从这次讲话中可以看到,故宫院方最迫切的是尽快“开了头,不可逆转”。
故宫的领导是真的不清楚那些反对意见吗?可是某副院长偏偏又把故宫地下展厅与国家大剧院作类比,他表示不希望方案未定之前,引来那么多的争议。后来记者采访另一位负责人,他也说不希望地下展厅弄成国家大剧院那样的局面。
现在故宫地下展厅的方案还在作可行性报告的阶段,这位负责人说:你等立项以后再来采访吧。
看来,故宫的领导也许是担心争议太多影响了地下展厅的立项和建设。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此重要的一个地下施工项目,其实故宫只搞了一次专家论证会———古建部主任张克贵纠正了某副院长的说法,告诉记者说专家论证会只在1998年开过一次。而且,据记者后来了解,那次并不能称作严格的论证会,只能说是“座谈会”,参加者主要是故宫的专家。
但张克贵补充说,院方就此事和一些专家多次沟通过。
记者让张推荐了几个赞成此方案的专家,张推荐了罗哲文和杜仙洲两位老先生,并说罗哲文参加了专家论证会。可是当记者向罗哲文求证时,罗哲文明确回答,他并没有参加有关地下文物展厅的论证。
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的组长、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先生和故宫有着良好的关系,此次故宫大修中的建福宫花园修复,罗先生就参加了论证。
“可是这次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没有找我。”他说。另外,罗对此事早就态度鲜明:“有条件地赞成,有条件地反对”。
而杜仙洲老先生就说自己根本不了解这个事情。
杜老先生拒绝谈这个事情的态度,记者在此次采访中已经多次体验,尽管有的人有礼貌地拒绝,有的人生硬地搁了电话,有的人则是意味深长地嘿嘿笑着婉拒。一向和传媒界配合良好的这些专家为什么此次态度如此反常,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希望寻找一位明确拥护这一方案的故宫外专家,却没有找到。
任何事情都难免有争论,而且,在事情确定之前,充分的争论应当是有益的。即使如故宫引为先例的国家大剧院方案,在激烈的争论之后,毕竟还做了很多有益的调整和修正。
看来,故宫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单位内部的事情进行操作了。可是,以回避争议、封闭操作这样的一种态度来处理如此重大的问题,是否有失谨慎?
而问题在于,故宫到底是谁的?可以这样说,故宫既属于故宫博物院,也不属于故宫博物院,归根到底,故宫更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因为,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
毕竟,我们只有一个故宫。
可能破坏根基影响整体安全? 质疑故宫建地下展馆
--------------------------------------------------------------------------------
http://www.szptt.net.cn 2002年4月29日 9:18:14 中国青年报
“故宫地面将被掘开,建立一个地下文物展厅。古建筑学家担忧,此举可能破坏地面建筑物的根基,进而影响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安全格局。”这是4月25日《南方周末》的头版通篇报道:《故宫大修方案之争》。
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是看到了这则报道,才知道故宫即将进行一次百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全面修缮,也才知道由此引发的民间与官方、学术界与管理者、现实与法律之间的剧烈冲突。
像故宫修缮这样对一国国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公民有权了解并参与整个修建过程。循着这篇报道,我思考了三个问题。
一、是“故宫博物院”还是“紫禁城”
故宫,作为东方宫殿建筑的代表、世界宫殿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它蕴涵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被誉为“东方文明的光环”、“人类文明的瑰宝”。l961年,国务院宣布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故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故宫的官方名称是“故宫博物院”(ThePalaceMuseum),但在欧美国家出版的旅游小册子里,通常都称其为“紫禁城”(TheForbiddenCity),并附加说明它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驻地。世界上大多数曾经来过或想来故宫的游客,他们要看的,是那个在好莱坞巨片《末代皇帝》中闪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家宫殿,他们想体验的,是东方帝制时代的壮美与恢宏,而不仅仅是要参观故宫内陈设的国家级文物。
我想说的是,故宫的皇家宫殿的属性,远远大于它作为博物馆的藏物功能。
在故宫被视为博物馆的潜意识下,一个在太和门设立大屏幕电视导游系统的设想被提出来,而且居然———“与会同志包括原持不同意见的人士,均高度赞扬故宫领导班子的改革思路和魄力,认为设立电视导游大屏幕,是古老的故宫博物院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改进措施,确有必要”。在专家们的据理力争下,这一计划最终没能实施。
二、故宫是谁的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说,故宫属于世界。但是,从财产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故宫作为一项标的巨大的不动产,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属于清朝皇族所有。而当冯玉祥带着一小队士兵将爱新觉罗·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后,它就已被收归国有。
由此牵涉到国际法上的两个重要概念:“国有化”和“政府继承”。
当一国政府基于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时,可以对国民私有财产或外国公私财产实行征用或征收,这便是“国有化”。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正义行动,应民意、符民心,所实施的“国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宫始由中华民国政府所有。
而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国民党政府的国际法主体地位之后,国家财产发生了“交替政府的继承”———故宫也不例外。和“中华民国政府”在海内外的众多财产一样,故宫的所有权归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公共财产———故宫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力。
有人感到疑惑:不是一直有一个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的“故宫博物院”管理着故宫吗?它不是还建有一套庞大的行政事业管理系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故宫的管理者才会把故宫修缮工程当成自己单位内部的一件事情来处理,其封闭操作因而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议。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说法:“故宫博物院只是一个被委托的机构,对故宫作为国家级博物馆和人类文明载体的有关事宜负有具体责任,而不意味着它对故宫拥有所有权和一切处置权。”故宫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负责管理国有(全民所有)财产的代理机构。
三、大修方案应采取怎样的决策程序
故宫大修绝对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大规模工程,其修缮方案的出台,应该慎而又慎,并经过专家的充分论证。但是,记者发现,对于整个大修计划,故宫院方和专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割裂现象。
一方面是,包括故宫内部的一些专家在内的专家们纷纷提出反对意见———其广泛程度超出了想像;另一方面是,故宫的管理者声称自己并不知道有反对意见。
据报道,故宫博物院一位副院长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非常肯定地说,他没有听到任何反对意见,所有的一流专家都同意这个方案。“故宫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没有人表示不同意。”他说,如果有人反对,“那他们肯定不是一流专家。”
且不说故宫管理者是否召集了国内古建筑学界的权威学者,专家论证会是否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论证的结果在最终的大修方案中有无切实体现,仅就决策程序一项,就已违反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条还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像故宫大修这样一件影响甚巨的公共社会事务,没有公民的直接参与,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一位外国友人得知此事后,惊讶地告诉我,如果这样重要的古迹维修工程发生在他们国家,必须进行全民公投!
我向这位友人解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毕竟不同于你所在的北欧小邦,不可能事事都通过全民投票来决定。但这并不是说,故宫大修的决策方案,可以不征求民意。
一个现成的民主程序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日臻完善的听证制度。国家文物行政主管机关可以仿照国家计委召开铁路票价听证会的形式,就故宫大修方案邀请各路专家、管理机构、普通公民参加听证,通过法律程序得出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最佳修缮方案。(杨亮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