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中国大陆新移民(左)隋小明患上血癌,由于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完善,他个人只支付54加元用于治病。
2月24日傍晚,冬末星期日空空荡荡的多伦多市中心街上,突然挤满了狂欢的人群,警方不得不临时封路,禁止汽车通行。人们挥舞加拿大国旗,庆祝加拿大男子冰球队在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决赛中,以五比二战胜美国队夺得冠军。这场比赛对于加拿大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奥运会冠军。总理克雷蒂安称:这场胜利让所有的加拿大人团结在一起。
但对于一些生活在多伦多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他们仅仅是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冰球赛而已,这场激动人心的胜利,并不能驱散他们对自己在加拿大前途的怀疑
“提年薪三万五,对方都嫌太高。”
那一天,顾志军斜倚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喝着Labatt啤酒,一边为加拿大冰球队叫好。他关上电视机后,就谈起准备返回深圳的计划。顾志军1999年移民加拿大,找到一份电脑工作后,买了一辆新款的丰田Corolla,和太太搬进一套体面的两卧室公寓,夏季到安大略湖钓鱼,冬季滑雪、室内健身,春季和朋友开车到美国东部游逛。去年高科技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他所在的公司开发小组五个人裁到剩他最后一个,后来公司为了节省租金,迁到多伦多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巴里(Barry),他每天驾车200公里上下班,有一天他在401高速公路上堵了三个小时的车后,就找到老板,主动要求将自己裁员。
他当时非常自信,凭他的实力和经验,能很快在多伦多市内或附近的小城市找一份薪水更高的职位。他安慰自己,先拿着失业保险,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
但形势比想象的糟糕。顾志军原先年薪五万加元。现在他每周几个面试,提年薪三万五,对方都嫌太高。“再往低处压,做电脑的已经和打labour工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他说:“现在我是以跳楼价挥泪大甩卖自己。”
他的一个做电脑的朋友,来了几个月找不到活干,索性回深圳找了个月薪七千元人民币的工作,没过多久月薪就超过了万元。对找工作已经厌倦的顾志军,最近在深圳的人才网上贴了简历。“只要月薪有一万五,我立刻回去。”
目前在加拿大的新移民,可能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新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加拿大以来,加拿大经济增长持续了五年多,像海绵一般吸纳着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以电脑人才为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2000年移民加拿大人数超过36000人,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加拿大移民最大的来源国,其中一半移民都集中在多伦多。就在移民加拿大达到高潮之际,去年美国和加拿大经济相继陷入衰退,高科技行业首当其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裁员。目前加拿大的失业率是7.9%,成千上万有加拿大和北美工作经验的移民,与成千上万刚刚登陆的新移民,在多伦多市和周边的几个小城里,争夺着极为有限的职位。一些人再也无法忍受竞争的折磨和巨大的压力,索性回国。
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行政总监时安迪认为:“目前回流是多了一些,但远远还没有到热的程度。”他认为,回流的主体并不是新移民,基本上是早期出国的那一批———在北美拿了学位,有海外工作经验,对国外的情况较熟悉,加拿大公民身份在手,至少在国内联系了中层管理职位,回国后薪水比在这里拿的还高。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字支持所谓的“回流”现象,多伦多新移民网站上的帖子,大大小小中文传媒上的报道,以及国内单位来多伦多一轮又一轮的招聘会,造成了一种现象:新登陆的一些移民地方还没呆熟就打算回头。一般来说,新移民中间的回流有几种情况,有些人本来就是来拿身份的,熬够了三年,怀揣一本加拿大护照就回国发展;有些人是在这里实在找不到本专业的工作或者被裁员后一时很难找回工作,在国内还有一些基础,只要条件可以,就选择回国;更有一些人本来就抱着来试探一下的心态,登陆就发现多伦多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繁华,工作又不好找,没过几天就打道回府。去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会成功,足球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热闹极了。“这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国内原来的关系还在,回去也没什么,没准儿更好。”
在一年半以前这种现象还没有成为现象,尤其对于移民中最多的IT人士。当时的多伦多对于他们来说,整天都是艳阳高照。
当时多伦多及其周边地区,高科技公司云集,许多在国内有经验的,来多伦多以后几个月之内就能找到工作,做个程序员年薪一般都在五六万元,英文好一点的能拿到七八万元。
文杰是他们当中尤为幸运的一个。两年前来多伦多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天能坐在位于多伦多北部Steels大道旁加拿大IBM总部漂亮的大楼里,以一个信息系统专家的身份从事多少IT界人士梦寐以求的工作。文杰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出国前在东莞一家最大的合资企业工作了十年,既做技术,又做管理。抵达多伦多后,他先在英语学校补习了两个月英语,然后一头扎进电脑学校,掌握北美最新电脑知识和找工技巧。
半年之后,他胸有成竹地把自己的简历贴出去,很快就被一家很大的电脑咨询公司看中,不仅雇用了他,还承认他过去十年的工作经验。今年初,刚休完圣诞长假的他回到公司就被通知,IBM公司决定聘用他,并将他的薪水由五万五涨到了六万元,还能以八五折的价格购买IBM股票。
但是,现在这样的故事已经很少听说了。不少在公司里占据高薪职位的,往往成为公司裁员的首选对象。有些人在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后,很快贷款买了房子,一旦被公司裁员,分期付款供不上,又不得不把房子卖掉。文杰还记得,他们那批雇员被上司分别叫入两个房间,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样,他那间房里的人都去IBM,而另一个房间的人,被宣布裁员。“有人哭着出来,有人笑着出来。”他说。
在多伦多电脑这一行找工作的新移民,有一件流传甚广的事,可以说明大陆新移民之间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多伦多某电脑公司招程序员,同时收到了五份大陆新移民的简历,除名字不一样外,内容一模一样,都是从多伦多某一电脑学校毕业的,都是做过某一项目的。公司老板也很有意思,面试了这五个人,挑了他认为最好的一个留下工作,结果这名惟一被录用的仅上了一天班就被打发走了。许多人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就四处发简历愿意免费工作,只求得个加拿大经验,或者等着公司将来有位置再说。据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对自己会员的统计,大陆新移民里干上自己本专业工作的仅有一半,其余的人,除了打工和读书的,不少新移民来加拿大之后开始创业,如有分期付款买下一栋房子做移民接待站的,盘下一间小蔬果店或小酒吧经营的,开修车行的,当教车师傅的,推销保险搞投资理财的,五花八门。
移民是加拿大的一项基本国策。按加拿大前任移民部长卡普兰(ElenoCaplan)的说法,目前加拿大新增劳动力的七成来自新移民,不出十年,加拿大新增劳动力的全部将来自新移民。根据刚刚公布的2001年人口调查结果,加拿大人口五年仅增长4%,而且全部来自新移民。如果没有新移民,加拿大的劳动力萎缩,国民人数萎缩,经济学家担忧,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和投资将会超过加拿大。
但从整体上来说,加拿大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输入新移民,又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及相关的社会问题。一个月前,加拿大社会发展协会公布了一份报告,1996年时,1985年以后抵达并在加拿大居住的移民,就业率仅为68%,相比之下,15年前的移民就业率为86%。即使是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新移民在1998年时的贫困率仍为27%,比加拿大其他人口的13%高出一倍,他们的年收人仅为其他加拿大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份报告的撰写人史密斯(EkuwaSmith)认为,加拿大经济2000年开始放缓之后,新移民的处境更加恶化。
有没有准备一生的兼职
无论是专业移民、投资移民、亲属团聚移民,还是新兴的企业移民,与加拿大的公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然而,新移民在加拿大找工作却充满了障碍。约克大学社会学系普莱斯顿(ValeriePreston)博士的一份关于中国移民在大多伦多地区就业障碍的调查报告,列举了中国新移民的四大就业障碍:不熟悉多伦多的就业市场,缺乏加拿大经验,雇主不承认原来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英语不流利。
许多专业移民的目标是来加后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然而这个目标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史密斯表示,1988年到1999年期间创造的工作岗位,几乎全部都是兼职和自雇,提供稳定职位和升职机会的大公司、政府和公共机构,几乎没有创造任何就业岗位。新移民中的大多数,今后如果留在加拿大,可能注定是在兼职、低薪和不稳定的工作中谋生。新移民的平均学历要高于其他加拿大人,但他们的收入却远远低于其他加拿大人。新移民中多数是专业人才,但到了加拿大却成了廉价劳工。
祝立新来自成都一间军队医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外科大夫。三年前他被现在已经离婚的太太拉到多伦多时,就意识到他做医生的路是堵死了。为了养家,登陆后十几天,他就在一个中医诊所找到了第一份工,每小时4加元,中午诊所里管一顿饭。从此以后,他打工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份工是在服装厂,每小时8.75加元,这个白人开的小服装加工厂离他中区唐人街的家不远,他的工作是将大批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服装贴上商标,变成本地的牌子出售,每年圣诞节前生意奇好。第三份工是到一个生产整体浴室的工厂里开机器,每小时10.5加元,同时在唐人街帮人卖箱包和日用杂品,他打工最辛苦时,每天工作二十小时。
后来他到乔治布朗学院读护工(PersonalSupportWorker)专业,五个月读完十门课程,语言压力极大,“有一次考试,我写不出葡萄球菌这个单词,就在试卷上画了一个葡萄”。当时他在班里的学历最高,学生不懂的问老师,老师不懂的就问他。祝立新说:“我想找一个永久性的兼职工作,任何时候都有工作做,解决我的生计。”加拿大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奇缺,如果拿到一个护理的证书,随时都能找到工作。他最多的时候打三份护工,一份在老人院,一份在护理院,一份在富人家庭里照顾一个残疾的孩子,每小时薪水13加元到15加元。在上海的一个军医大学学了六年,毕业做了十年外科医生,做大型肿瘤切除手术成为成都市一把刀的祝立新,现在干的是为病人换尿布、翻身、洗澡、把轮椅上的病人抱上抱下的工作。“每天擦屎擦尿,心里委屈得很。”
现在祝立新在汉波学院(HumberCollege)读电脑工程系,又打三份工,在老人院负责处理意外情况,在学校里任助教和网络维护技工。打工已经有点打“神”了的他开玩笑地说:“别人都说我运气好,晚上睡觉也能挣钱,白天读书也能挣钱。”他最近还给自己在江苏老家的父母寄了几千美元盖房子。
但祝立新的内心始终不平:“护工这个职业不应该是我干的。”他的理想,是毕业后找到一个电脑工作,然后到小镇上买一栋房子,安居之后,再做回他的医生,他很喜欢多伦多周围平静祥和的小镇。“我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做一辈子医生。”
但是,一名新移民要想在安省做医生,可能要面临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安省不承认所有移民医生在加拿大以外的学历和经验,如果想考行医牌照,必须经过两道难度巨大、费用昂贵的考试,然后还有一年的实习。偌大的安省,每年仅给移民医生32个名额。最困难的还不是考试,而是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一家医院接受实习。更令人不解的是,安省的医生极度缺乏。这一制度被广泛批评为排斥移民医生、保护当地医生的制度。“从外科手术的角度来说,同样的外科大夫,中国的医生做过的手术比这里的外科医生多得多,经验也丰富得多。我相信将来我会成为加拿大一流的外科大夫。”祝立新面对这样一条独木桥式的道路,仍然充满了信心。
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却又是大量移民不能顺利就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些行业和某种程度上被排斥在外,联邦加拿大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一直受到批评。史密斯指出:“联邦、各省和市政府,对新移民的就业、收入和贫困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多伦多有一些专门针对新移民、甚至大陆新移民的安置服务机构,如几乎每个新移民都知道的活贤社、华咨处等,但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服务。实际上,只要就业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目前中国专业人士协会正在向加拿大政府申请资金,展开移民就业安置服务。时安迪表示,他们将向新移民提供“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我们已经发现,传帮带式的就业辅导,是最有效的帮助”。
“我怀念家门口的臭水沟。”
新移民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读书也成了无奈的选择。在国内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文化事业的,来加拿大之后,不读书几乎没有任何出路。据普莱斯顿博士的研究,中国大陆新移民最终做上较稳定的专业性的工作或管理性的工作,一般要用五年时间,而其中的成功者多数又是在加拿大拿了学位的。她认为,读书不仅是拿一个加拿大雇主承认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书,而且能积累“社会资本”,即利用在学校期间建立的与当地社会的各种联系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当地读书,还基本上解决了语言问题。但她忽略了两个对于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相当重要的考虑:拿到一个北美的学位,将来回去也好说;读上书就能申请政府贷款,把生计问题也解决了。
在加拿大,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进大学读书的人就特别多,这在中国大陆新移民中更是如此。不少三十多岁,甚至过不惑之年、拖家带口的人们都纷纷回到课堂,孜孜不倦地准备TOEFL、GMAT和GRE。多伦多华人中的英语培训班也相当火爆,在政府办的免费ESL(英语是第二语言)学校里,托福班只有星星点点几个其他肤色的人种,华人的比例已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华人崇尚读书,勤奋钻研的精神已受到从主流社会到其他种族移民的普遍承认。而不少新移民通过托福考试的道路却异常艰辛,好多人考了一次又一次,始终难以取得高分。有的人甚至不惜回国求助“新东方”,或者报名参加国内的笔试,因为笔试听力题要比北美的机考题简单得多,笔试中写作成绩不计入总分也能为他们争取不少分数。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看准了机会,去年底在多伦多开办了第一家新东方海外分校。
但是,申请学校一点不比找工作容易。每年拥入多伦多想读书的移民成千上万,他们中又以大陆新移民为最。市区内总共只有三所大学,电脑、会计等被公认好找工作的专业早已人满为患,各大学不仅看英语水平,还挑学生背景,优中选优,门槛越来越高,读人文科学的人如果没有绝好的英语实力,根本难以跻身大学校门,他们不仅要与新移民争,还要与当地加拿大人争,许多人符合基本条件,但仍是求学无门。市内的约克大学是一所相对容易考取的学校,校园内随处可见华人,被人们戏称为“华人大学”。不仅找工作,连求学也成了华人之间的竞争。
Sailor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网站rolia.com的创办人和网主,他鲜为人知的中文名叫张悦海。
他今天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4月1日,第一次听说中国人可以办移民到加拿大时,“第一秒钟就决定移民。”当时他在汕头大学做电脑开发。那时只要能出国,不惜放弃国内的一切。好像一出国,什么都好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出国始终是一个梦。最近有人在他的rolia.com上说:“真感觉我们家门口的臭水沟,比这里的蓝天白云强一万倍。”那是因为他在出国前先做了一场美梦,到加拿大后又做了一场恶梦。
在国内过得不舒服的人想离开,一些在中国赚了大钱的人也想离开,尽管这个基本事实还没有变,但人们已经开始清醒地看待移民,看待出国。人们对海外的期待值已经不是很高,绝大多数人出来之前做好了思想准备,拿出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准备在这里安顿下来。他们带够了积蓄,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打工、读书也能接受。有些家庭出来的理由很简单,让孩子接受北美教育。“其实,国内出来的,多数在单位里是高级打工仔,出国也是打工,无非是多熬几年而已。”时安迪说。
来加拿大已经十多年的时安迪认为,对于当代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出国是人生经历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出来发展很好,当然理想;如果觉得国外不理想,回国之后会更踏实地干,又多了一段人生经历,也不能说失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中国大陆新移民(左)隋小明患上血癌,由于加拿大医疗保障制度完善,他个人只支付54加元用于治病。
2月24日傍晚,冬末星期日空空荡荡的多伦多市中心街上,突然挤满了狂欢的人群,警方不得不临时封路,禁止汽车通行。人们挥舞加拿大国旗,庆祝加拿大男子冰球队在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的决赛中,以五比二战胜美国队夺得冠军。这场比赛对于加拿大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个奥运会冠军。总理克雷蒂安称:这场胜利让所有的加拿大人团结在一起。
但对于一些生活在多伦多的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他们仅仅是欣赏了一场精彩的冰球赛而已,这场激动人心的胜利,并不能驱散他们对自己在加拿大前途的怀疑
“提年薪三万五,对方都嫌太高。”
那一天,顾志军斜倚在家里的沙发上,一边喝着Labatt啤酒,一边为加拿大冰球队叫好。他关上电视机后,就谈起准备返回深圳的计划。顾志军1999年移民加拿大,找到一份电脑工作后,买了一辆新款的丰田Corolla,和太太搬进一套体面的两卧室公寓,夏季到安大略湖钓鱼,冬季滑雪、室内健身,春季和朋友开车到美国东部游逛。去年高科技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他所在的公司开发小组五个人裁到剩他最后一个,后来公司为了节省租金,迁到多伦多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巴里(Barry),他每天驾车200公里上下班,有一天他在401高速公路上堵了三个小时的车后,就找到老板,主动要求将自己裁员。
他当时非常自信,凭他的实力和经验,能很快在多伦多市内或附近的小城市找一份薪水更高的职位。他安慰自己,先拿着失业保险,休息一段时间再找工作。
但形势比想象的糟糕。顾志军原先年薪五万加元。现在他每周几个面试,提年薪三万五,对方都嫌太高。“再往低处压,做电脑的已经和打labour工的没有什么区别了。”他说:“现在我是以跳楼价挥泪大甩卖自己。”
他的一个做电脑的朋友,来了几个月找不到活干,索性回深圳找了个月薪七千元人民币的工作,没过多久月薪就超过了万元。对找工作已经厌倦的顾志军,最近在深圳的人才网上贴了简历。“只要月薪有一万五,我立刻回去。”
目前在加拿大的新移民,可能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新移民开始大量涌入加拿大以来,加拿大经济增长持续了五年多,像海绵一般吸纳着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以电脑人才为主的中国大陆新移民,2000年移民加拿大人数超过36000人,中国连续第三年成为加拿大移民最大的来源国,其中一半移民都集中在多伦多。就在移民加拿大达到高潮之际,去年美国和加拿大经济相继陷入衰退,高科技行业首当其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裁员。目前加拿大的失业率是7.9%,成千上万有加拿大和北美工作经验的移民,与成千上万刚刚登陆的新移民,在多伦多市和周边的几个小城里,争夺着极为有限的职位。一些人再也无法忍受竞争的折磨和巨大的压力,索性回国。
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行政总监时安迪认为:“目前回流是多了一些,但远远还没有到热的程度。”他认为,回流的主体并不是新移民,基本上是早期出国的那一批———在北美拿了学位,有海外工作经验,对国外的情况较熟悉,加拿大公民身份在手,至少在国内联系了中层管理职位,回国后薪水比在这里拿的还高。
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数字支持所谓的“回流”现象,多伦多新移民网站上的帖子,大大小小中文传媒上的报道,以及国内单位来多伦多一轮又一轮的招聘会,造成了一种现象:新登陆的一些移民地方还没呆熟就打算回头。一般来说,新移民中间的回流有几种情况,有些人本来就是来拿身份的,熬够了三年,怀揣一本加拿大护照就回国发展;有些人是在这里实在找不到本专业的工作或者被裁员后一时很难找回工作,在国内还有一些基础,只要条件可以,就选择回国;更有一些人本来就抱着来试探一下的心态,登陆就发现多伦多不如北京上海广州繁华,工作又不好找,没过几天就打道回府。去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会成功,足球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热闹极了。“这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国内原来的关系还在,回去也没什么,没准儿更好。”
在一年半以前这种现象还没有成为现象,尤其对于移民中最多的IT人士。当时的多伦多对于他们来说,整天都是艳阳高照。
当时多伦多及其周边地区,高科技公司云集,许多在国内有经验的,来多伦多以后几个月之内就能找到工作,做个程序员年薪一般都在五六万元,英文好一点的能拿到七八万元。
文杰是他们当中尤为幸运的一个。两年前来多伦多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今天能坐在位于多伦多北部Steels大道旁加拿大IBM总部漂亮的大楼里,以一个信息系统专家的身份从事多少IT界人士梦寐以求的工作。文杰是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出国前在东莞一家最大的合资企业工作了十年,既做技术,又做管理。抵达多伦多后,他先在英语学校补习了两个月英语,然后一头扎进电脑学校,掌握北美最新电脑知识和找工技巧。
半年之后,他胸有成竹地把自己的简历贴出去,很快就被一家很大的电脑咨询公司看中,不仅雇用了他,还承认他过去十年的工作经验。今年初,刚休完圣诞长假的他回到公司就被通知,IBM公司决定聘用他,并将他的薪水由五万五涨到了六万元,还能以八五折的价格购买IBM股票。
但是,现在这样的故事已经很少听说了。不少在公司里占据高薪职位的,往往成为公司裁员的首选对象。有些人在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后,很快贷款买了房子,一旦被公司裁员,分期付款供不上,又不得不把房子卖掉。文杰还记得,他们那批雇员被上司分别叫入两个房间,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一样,他那间房里的人都去IBM,而另一个房间的人,被宣布裁员。“有人哭着出来,有人笑着出来。”他说。
在多伦多电脑这一行找工作的新移民,有一件流传甚广的事,可以说明大陆新移民之间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多伦多某电脑公司招程序员,同时收到了五份大陆新移民的简历,除名字不一样外,内容一模一样,都是从多伦多某一电脑学校毕业的,都是做过某一项目的。公司老板也很有意思,面试了这五个人,挑了他认为最好的一个留下工作,结果这名惟一被录用的仅上了一天班就被打发走了。许多人实在找不到工作了,就四处发简历愿意免费工作,只求得个加拿大经验,或者等着公司将来有位置再说。据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对自己会员的统计,大陆新移民里干上自己本专业工作的仅有一半,其余的人,除了打工和读书的,不少新移民来加拿大之后开始创业,如有分期付款买下一栋房子做移民接待站的,盘下一间小蔬果店或小酒吧经营的,开修车行的,当教车师傅的,推销保险搞投资理财的,五花八门。
移民是加拿大的一项基本国策。按加拿大前任移民部长卡普兰(ElenoCaplan)的说法,目前加拿大新增劳动力的七成来自新移民,不出十年,加拿大新增劳动力的全部将来自新移民。根据刚刚公布的2001年人口调查结果,加拿大人口五年仅增长4%,而且全部来自新移民。如果没有新移民,加拿大的劳动力萎缩,国民人数萎缩,经济学家担忧,美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和投资将会超过加拿大。
但从整体上来说,加拿大以每年20万人的速度输入新移民,又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及相关的社会问题。一个月前,加拿大社会发展协会公布了一份报告,1996年时,1985年以后抵达并在加拿大居住的移民,就业率仅为68%,相比之下,15年前的移民就业率为86%。即使是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新移民在1998年时的贫困率仍为27%,比加拿大其他人口的13%高出一倍,他们的年收人仅为其他加拿大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份报告的撰写人史密斯(EkuwaSmith)认为,加拿大经济2000年开始放缓之后,新移民的处境更加恶化。
有没有准备一生的兼职
无论是专业移民、投资移民、亲属团聚移民,还是新兴的企业移民,与加拿大的公民一样享有同等的就业机会。然而,新移民在加拿大找工作却充满了障碍。约克大学社会学系普莱斯顿(ValeriePreston)博士的一份关于中国移民在大多伦多地区就业障碍的调查报告,列举了中国新移民的四大就业障碍:不熟悉多伦多的就业市场,缺乏加拿大经验,雇主不承认原来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英语不流利。
许多专业移民的目标是来加后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然而这个目标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史密斯表示,1988年到1999年期间创造的工作岗位,几乎全部都是兼职和自雇,提供稳定职位和升职机会的大公司、政府和公共机构,几乎没有创造任何就业岗位。新移民中的大多数,今后如果留在加拿大,可能注定是在兼职、低薪和不稳定的工作中谋生。新移民的平均学历要高于其他加拿大人,但他们的收入却远远低于其他加拿大人。新移民中多数是专业人才,但到了加拿大却成了廉价劳工。
祝立新来自成都一间军队医院,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外科大夫。三年前他被现在已经离婚的太太拉到多伦多时,就意识到他做医生的路是堵死了。为了养家,登陆后十几天,他就在一个中医诊所找到了第一份工,每小时4加元,中午诊所里管一顿饭。从此以后,他打工一发不可收拾。第二份工是在服装厂,每小时8.75加元,这个白人开的小服装加工厂离他中区唐人街的家不远,他的工作是将大批从中国进口的廉价服装贴上商标,变成本地的牌子出售,每年圣诞节前生意奇好。第三份工是到一个生产整体浴室的工厂里开机器,每小时10.5加元,同时在唐人街帮人卖箱包和日用杂品,他打工最辛苦时,每天工作二十小时。
后来他到乔治布朗学院读护工(PersonalSupportWorker)专业,五个月读完十门课程,语言压力极大,“有一次考试,我写不出葡萄球菌这个单词,就在试卷上画了一个葡萄”。当时他在班里的学历最高,学生不懂的问老师,老师不懂的就问他。祝立新说:“我想找一个永久性的兼职工作,任何时候都有工作做,解决我的生计。”加拿大医疗护理专业人员奇缺,如果拿到一个护理的证书,随时都能找到工作。他最多的时候打三份护工,一份在老人院,一份在护理院,一份在富人家庭里照顾一个残疾的孩子,每小时薪水13加元到15加元。在上海的一个军医大学学了六年,毕业做了十年外科医生,做大型肿瘤切除手术成为成都市一把刀的祝立新,现在干的是为病人换尿布、翻身、洗澡、把轮椅上的病人抱上抱下的工作。“每天擦屎擦尿,心里委屈得很。”
现在祝立新在汉波学院(HumberCollege)读电脑工程系,又打三份工,在老人院负责处理意外情况,在学校里任助教和网络维护技工。打工已经有点打“神”了的他开玩笑地说:“别人都说我运气好,晚上睡觉也能挣钱,白天读书也能挣钱。”他最近还给自己在江苏老家的父母寄了几千美元盖房子。
但祝立新的内心始终不平:“护工这个职业不应该是我干的。”他的理想,是毕业后找到一个电脑工作,然后到小镇上买一栋房子,安居之后,再做回他的医生,他很喜欢多伦多周围平静祥和的小镇。“我想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做一辈子医生。”
但是,一名新移民要想在安省做医生,可能要面临世界上最难的考试。安省不承认所有移民医生在加拿大以外的学历和经验,如果想考行医牌照,必须经过两道难度巨大、费用昂贵的考试,然后还有一年的实习。偌大的安省,每年仅给移民医生32个名额。最困难的还不是考试,而是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一家医院接受实习。更令人不解的是,安省的医生极度缺乏。这一制度被广泛批评为排斥移民医生、保护当地医生的制度。“从外科手术的角度来说,同样的外科大夫,中国的医生做过的手术比这里的外科医生多得多,经验也丰富得多。我相信将来我会成为加拿大一流的外科大夫。”祝立新面对这样一条独木桥式的道路,仍然充满了信心。
一方面是专业技术人员、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却又是大量移民不能顺利就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某些行业和某种程度上被排斥在外,联邦加拿大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一直受到批评。史密斯指出:“联邦、各省和市政府,对新移民的就业、收入和贫困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多伦多有一些专门针对新移民、甚至大陆新移民的安置服务机构,如几乎每个新移民都知道的活贤社、华咨处等,但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服务。实际上,只要就业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目前中国专业人士协会正在向加拿大政府申请资金,展开移民就业安置服务。时安迪表示,他们将向新移民提供“一条龙”式的就业服务,“我们已经发现,传帮带式的就业辅导,是最有效的帮助”。
“我怀念家门口的臭水沟。”
新移民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读书也成了无奈的选择。在国内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文化事业的,来加拿大之后,不读书几乎没有任何出路。据普莱斯顿博士的研究,中国大陆新移民最终做上较稳定的专业性的工作或管理性的工作,一般要用五年时间,而其中的成功者多数又是在加拿大拿了学位的。她认为,读书不仅是拿一个加拿大雇主承认的毕业证或学位证书,而且能积累“社会资本”,即利用在学校期间建立的与当地社会的各种联系来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当地读书,还基本上解决了语言问题。但她忽略了两个对于中国大陆新移民来说相当重要的考虑:拿到一个北美的学位,将来回去也好说;读上书就能申请政府贷款,把生计问题也解决了。
在加拿大,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进大学读书的人就特别多,这在中国大陆新移民中更是如此。不少三十多岁,甚至过不惑之年、拖家带口的人们都纷纷回到课堂,孜孜不倦地准备TOEFL、GMAT和GRE。多伦多华人中的英语培训班也相当火爆,在政府办的免费ESL(英语是第二语言)学校里,托福班只有星星点点几个其他肤色的人种,华人的比例已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华人崇尚读书,勤奋钻研的精神已受到从主流社会到其他种族移民的普遍承认。而不少新移民通过托福考试的道路却异常艰辛,好多人考了一次又一次,始终难以取得高分。有的人甚至不惜回国求助“新东方”,或者报名参加国内的笔试,因为笔试听力题要比北美的机考题简单得多,笔试中写作成绩不计入总分也能为他们争取不少分数。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看准了机会,去年底在多伦多开办了第一家新东方海外分校。
但是,申请学校一点不比找工作容易。每年拥入多伦多想读书的移民成千上万,他们中又以大陆新移民为最。市区内总共只有三所大学,电脑、会计等被公认好找工作的专业早已人满为患,各大学不仅看英语水平,还挑学生背景,优中选优,门槛越来越高,读人文科学的人如果没有绝好的英语实力,根本难以跻身大学校门,他们不仅要与新移民争,还要与当地加拿大人争,许多人符合基本条件,但仍是求学无门。市内的约克大学是一所相对容易考取的学校,校园内随处可见华人,被人们戏称为“华人大学”。不仅找工作,连求学也成了华人之间的竞争。
Sailor是加拿大最大的移民网站rolia.com的创办人和网主,他鲜为人知的中文名叫张悦海。
他今天还清楚地记得,1998年4月1日,第一次听说中国人可以办移民到加拿大时,“第一秒钟就决定移民。”当时他在汕头大学做电脑开发。那时只要能出国,不惜放弃国内的一切。好像一出国,什么都好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出国始终是一个梦。最近有人在他的rolia.com上说:“真感觉我们家门口的臭水沟,比这里的蓝天白云强一万倍。”那是因为他在出国前先做了一场美梦,到加拿大后又做了一场恶梦。
在国内过得不舒服的人想离开,一些在中国赚了大钱的人也想离开,尽管这个基本事实还没有变,但人们已经开始清醒地看待移民,看待出国。人们对海外的期待值已经不是很高,绝大多数人出来之前做好了思想准备,拿出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准备在这里安顿下来。他们带够了积蓄,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打工、读书也能接受。有些家庭出来的理由很简单,让孩子接受北美教育。“其实,国内出来的,多数在单位里是高级打工仔,出国也是打工,无非是多熬几年而已。”时安迪说。
来加拿大已经十多年的时安迪认为,对于当代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出国是人生经历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出来发展很好,当然理想;如果觉得国外不理想,回国之后会更踏实地干,又多了一段人生经历,也不能说失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