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序 言
周宁
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
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
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在这
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例如《马可波罗游记
》、《曼德维尔游记》。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
史》、李明的《中国现状新志》,安逊的《世界旅行记》、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
志》。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也算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性格》一书
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
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西方人曾从马可。波罗那里听说一个神
话般的契丹,在门多萨那里将信将疑地得知一个半传奇、半历史的中华帝国。耶稣
会士、启蒙主义哲学家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君主,宗教宽容、
以及孔夫子的智慧,都曾令西方人困惑、仰慕,感到惭愧。当然,另一一方面,也
有很多反面意见。英国海军军官安逊笔下的中国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那个民族狡猾
、肮脏,中国是个堕落的地方。这类观点在启蒙运动以后越来越有影响。中国究竟
怎样呢?有关中国的争议在西方冷寂了一个多世纪以后,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出现了,他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的性格》或许是最后一部西方
传教士写的、在西方与东方都有影响的有关中国的书。
《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同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这位
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
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本相的暖昧性。他为中
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
的意义。《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日本人的
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响。张梦阳先生对此曾有过
专门研究(见《鲁迅研究资料》, 11,《鲁迅与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
史密斯是位诚实、细心的观察家。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一点。然而,诚实
与信心并不意味着客观与准确。因为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个人
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士。西方文化固有的优
越感,基督教偏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史密斯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和他对中国人与
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见解。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
中国的既定视野。中国人的性格形象映在异域文化背景上,是否会变得模糊甚至扭
曲呢?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
和淳朴的”,“比如那个可敬的阿瑟。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
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春秋大义》“序言”)
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有权威性。它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
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
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
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中国人的性格》已经
出版整整l00年了。一本有影响的著作成为一个世纪的话题,谁也绕不开它,即使
沉默也是一种反应,辜鸿铭在论著与演说中弘扬“中国人的精神”,史密斯的书是
他潜在的对话者,回答、解释或反驳,都离不开这个前提。林语堂的《吾国吾民》
,其中颇费苦心的描述与小心翼翼的评价,无不让人感到《中国人的性格》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照临或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所有相关叙
述,都无法回避。
我们不能盲信史密斯的观察与叙述都是事实,但也不必怀疑其中有事实有道理
。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判断。了解自己既需要反思也需要外观。异域文化
的目光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镜子。临照这面镜子需要坦诚、勇气与明辨的理性。鲁迅
先生一直希望有人翻译这本书,在他逝世前14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
,先生还提到:“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
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
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97年11月于厦大自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周宁
自从那位喜欢说大话的威尼斯商人在热那亚监狱里口述了一本游记,700年间
西方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水手、政客、学者,形形色色的人写过各种各样的关
于中国的报道。有写实,有虚构;有不着边际的赞美,也有不怀好意的污蔑。在这
难以计数的“中国著述”中,真正有影响的,不过那么几本。例如《马可波罗游记
》、《曼德维尔游记》。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志》、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
史》、李明的《中国现状新志》,安逊的《世界旅行记》、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
志》。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也算是其中之一。《中国人的性格》一书
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
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西方人曾从马可。波罗那里听说一个神
话般的契丹,在门多萨那里将信将疑地得知一个半传奇、半历史的中华帝国。耶稣
会士、启蒙主义哲学家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君主,宗教宽容、
以及孔夫子的智慧,都曾令西方人困惑、仰慕,感到惭愧。当然,另一一方面,也
有很多反面意见。英国海军军官安逊笔下的中国完全是另一番模样,那个民族狡猾
、肮脏,中国是个堕落的地方。这类观点在启蒙运动以后越来越有影响。中国究竟
怎样呢?有关中国的争议在西方冷寂了一个多世纪以后,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出现了,他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人的性格》或许是最后一部西方
传教士写的、在西方与东方都有影响的有关中国的书。
《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与研究中同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这位
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
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本相的暖昧性。他为中
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
的意义。《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日本人的
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响。张梦阳先生对此曾有过
专门研究(见《鲁迅研究资料》, 11,《鲁迅与斯密斯的<中国人气质>》)。
史密斯是位诚实、细心的观察家。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一点。然而,诚实
与信心并不意味着客观与准确。因为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个人
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士。西方文化固有的优
越感,基督教偏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史密斯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和他对中国人与
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见解。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
中国的既定视野。中国人的性格形象映在异域文化背景上,是否会变得模糊甚至扭
曲呢?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
和淳朴的”,“比如那个可敬的阿瑟。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
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春秋大义》“序言”)
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有权威性。它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
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
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
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中国人的性格》已经
出版整整l00年了。一本有影响的著作成为一个世纪的话题,谁也绕不开它,即使
沉默也是一种反应,辜鸿铭在论著与演说中弘扬“中国人的精神”,史密斯的书是
他潜在的对话者,回答、解释或反驳,都离不开这个前提。林语堂的《吾国吾民》
,其中颇费苦心的描述与小心翼翼的评价,无不让人感到《中国人的性格》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照临或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所有相关叙
述,都无法回避。
我们不能盲信史密斯的观察与叙述都是事实,但也不必怀疑其中有事实有道理
。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来判断。了解自己既需要反思也需要外观。异域文化
的目光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镜子。临照这面镜子需要坦诚、勇气与明辨的理性。鲁迅
先生一直希望有人翻译这本书,在他逝世前14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
,先生还提到:“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
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
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1997年11月于厦大自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