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铡美案(连载十二)
十、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包拯对秦香莲事件已经有所耳闻,作为京城首席行政长官,身为开封府尹的包拯有他自己的情报系统。那日在朝堂之上,王鹤龄提出有要事密奏,并且只让八贤王和驸马陈世美一同前去,包拯就对此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按理说,王鹤龄如果有要事密奏皇上,并且不怕第三者知道的话,那么,包拯是完全有资格参与的,因为他是龙图阁大学士,这个职务相当于皇上的最高级幕僚和参谋,属于大宋朝的最高决策层。但是,恰恰王鹤龄就没有提他的名字,明显地是把他排除在这件事情之外,这让包拯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甚至产生了一种要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的感觉。包拯回到开封府之后,立刻启动他的情报系统,对此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包拯颇为不满,几个渠道汇总的消息没能描述出整个事件的详细轮廓,只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包拯只知道有一个民女对驸马爷进行讹诈,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包拯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大发雷霆,恨不得全数将他们赶出开封府衙门,但是,这些人都是在册的公职人员,包拯也不可能越过吏部衙门就把他们全开除了,那就超出了他的权限。包大人是深谙大宋朝法律的,全部律条倒背如流,他知道,就算对属下的人员进行调动,那也是要经过吏部衙门的,虽然吏部的官员们不会对包大人的要求予以驳回,但也是要经过备案的。如果包大人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全数调动,至少也会在开封府衙门造成一场六级以上的地震,会影响到开封府的吏治稳定,也会给包大人的官声带来很大的影响。包大人是聪明人,不会做这种不划算的事情,所以,虽然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十分不满,也只是恩威并施地训导了一通,毕竟这些人跟随包大人多年,都是自己的耳目,培养成今天这样也不容易。包大人一边命令属下继续对秦香莲事件进行秘密调查,一边琢磨着什么时候再宴请一次驸马爷,看看从这个当事人的嘴里能否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
自从包大人做了府尹之后,开封府这些年来的气氛是随着包大人的情绪而变化的,包大人的脸色就是开封府的晴雨表。包大人这几天气儿不顺,开封府上下的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谨慎从事,生怕哪一点做得不好,就会招来包大人的一通臭骂。被包大人责骂,在开封府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被骂的人往往会难受好多天,连吃饭睡觉都不香。这几天,开封府内的小气候和外面一样,也是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今天终于看见了久违的太阳和蓝天,开封府上下都希望包大人的脸和脾气也能多云转晴,不要再刮什么歪风、下什么邪雨了。
包拯一夜没睡好。其实这已经不是唯一的一夜,从王鹤龄没让他一同参与密奏那天起,包拯几乎天天失眠。他甚至开始有些害怕夜晚的来临,因为那种辗转反侧的痛苦实在让他受不了,仿佛格林童话里那个睡在豌豆上的公主。如果换了别人,这种失眠肯定会在脸上或是眼睛中留下抹不掉的痕迹,但是,包拯天生一张黑脸,脸上的憔悴和眼睛周围的黑圈儿也都隐藏着看不出来;只有整天环绕在包大人身边的公孙策和王朝马汉他们,才能看出包大人这些天来脸上的清减。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过去了,包拯起身推开窗户,早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朝阳也从屋顶上斜斜地射进院子,包拯做了个深呼吸,感觉心里清爽了许多,肺里也好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新的空气中传来几声喜鹊的叫声,包拯心中一喜,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侧耳细听,发现喜鹊的叫声是从前衙传来的,包拯突然想起,自己有很久没有听到喜鹊的叫声了。今天的喜鹊叫,似乎预示着什么好事情。包拯洗漱更衣完毕,一如既往地走向前衙的大堂,想看看属下们有没有什么好消息报来,或许此时他的办公案头已经放上了他想看到的汇报材料。
包拯走出房门,看见师爷公孙策正急急忙忙地向他奔来,脸上挂着凝重但却饱含喜悦的神色,早晨清澈如水的阳光把公孙策的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秦香莲手捧韩琪留下的追风宝刀,带着一双儿女直奔开封府衙门。一路上,秦香莲的心中百感交集,她不知道韩琪所说的那个什么包大人是否真的能够为她作主,她只知道官官相护和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但是事已至此,她也没有别的选择,既然韩琪这样一个好人说包大人可以为她作主,那么,她无论如何都要试上一试,哪怕这个什么包大人是一个赃官,哪怕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开封府衙门紧闭的朱漆大门在早晨的阳光里显得威严无比,金色的门钉闪闪发亮;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瞪着眼睛,似乎随时都会从石座上扑下来;高高的青石台阶上一左一右站立着两个持枪的卫兵,虎视眈眈地盯着过往的行人。秦香莲看见这个阵势,心中有些发毛,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才好。她知道,如果告状喊冤,应该是要到衙门口去击鼓的,但是,凶神恶煞似的卫兵使她不知究竟应该马上就去击鼓,还是等到大门开了之后再去击鼓。秦香莲犹豫着,在开封府的大门前心神不宁地徘徊。
这时,几匹骏马从街两头儿分别奔来,马上的汉子盔甲整齐,身上的盔甲和腰间的刀剑随着马蹄的节奏当啷作响。秦香莲慌忙扯着孩子躲到一旁,怯生生地看着来人。来人正是包拯麾下的四员干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个时辰正是他们每天到府办公的钟点儿。四个人下马厮见了,说说笑笑地把马拴在府门前的拴马桩上。这时,王朝突然看见了府门一侧怀抱钢刀的秦香莲,目光蓦地被那闪着寒光的钢刀吸引过去,心中一惊,一只手立时握住了腰间的刀柄。王朝跟随包大人多年,见多识广,只看那钢刀在阳光中发出的寒光,便知这是一把世间罕见的宝刀,只不知这刀怎么会落在这样一个乡下女人的手里。王朝顺着宝刀看过去,见这女人面带菜色、神情忧郁,身边还带着两个孩子,不像是前来行凶的刺客,手便从腰间的刀柄上移开了,心下明白,这女子准是前来告状的苦主儿,遂走过去问话。王朝不问则罢,一问之下,喜出望外,不由心下暗叹: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开封府上下寻找数日、却毫无音信的那个据说要讹诈驸马爷的民女,居然自己找到开封府来了。王朝忙让马汉他们将秦香恋母子带到门房等候,自己匆忙到师爷公孙策的办公房报告这个令人意外的消息。
师爷公孙策在开封府的地位很高,虽然公孙策没有什么功名,但是,由于他和包大人的特殊关系,让他成了开封府的第二号人物。公孙策和包拯是铁哥们儿,差不多可以算作发小儿,只是由于科考不顺,所以一直还是个白丁,但这一点并不影响公孙策作为包拯重要幕僚的地位,由此可见,包大人的用人方略是很对头的:重学历不唯学历,素质和能力是第一位的。开封府的大部分办事人员,例如王朝马汉他们,包括展昭,都是如此,虽然没什么学历,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但都得到了包大人的重用。关于公孙策和包拯的关系,在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里有详细描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如果您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只要随便从身边抓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问问,便可以得到很圆满的回答,我在这里就不再废话了。公孙策在开封府的正式职称是师爷,但是他的工作范围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普通师爷的职责,应该说,公孙策是包大人的特别助理兼开封府办公厅主任,开封府的大事小情公孙策都是要参与管理的,甚至连包大人给皇上上的奏章也是公孙策起草的。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自从包大人担任开封府尹以来,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所有的文字都是公孙策起草的,包大人所作的只是个别地方的修改,所写的文字不过就是些文牍上的批语,例如同意、照此办理或是知道了等等。公孙策在开封府呆的时间久了,功名之心基本上也消磨殆尽了。公孙策觉得自己现在这样非常不错,虽然没有朝廷正式下发的委任状,但是自己却掌握着开封府相当一部分的权力,完全是一个实际上的开封府副府尹,一众朝廷命官都要受自己的挟制管辖,自己实际上是说了算的。公孙策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不适合在官场上混,像这样掌握实权就很不错,从名义上说,还是一个类似隐士的闲云野鹤。包大人在开封府作一天主,自己就是说了算的幕后人;如果有一天包大人离任或是因为官场风波倒台或是告老还乡,自己既可以随侍包大人左右、做个管家之类的白领,也可以驾鹤西去、云游四方。公孙策对自己不是官身而是平民这一点很满意,须知官身不由己,倒是这样无官一身轻好一些,既管事儿,又不用担责任,做这样一个羽扇纶巾的师爷挺好。包拯曾经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公孙策谋个官职品衔,但是,都被公孙策婉言谢绝了。公孙策一不想让人说他是攀附权贵,二不想因为自己毁了包大人的清廉之名。公孙策知道,包拯是大宋朝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完全可以载入史册,让千秋万世歌颂传扬,自己就算当了什么了不得的官职,也会被包拯的光芒所掩盖。与其作一个在这一朝代就被人们彻底忘记的大官,还不如做一个站立在包大人左右的第二小提琴手,只要将来人们提起包大人,就不会不注意站在包大人影子里的公孙策,就像后世的恩格斯站在马克思的身边一样。包拯也知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的道理,知道人各有志、不可勉强,虽然自己也是替老朋友着想,但是从尊重老朋友的角度出发,对公孙策的推辞也不再勉强。包大人毕竟是大人物,宰相肚里能撑船,并没有觉得公孙策对自己为其谋官的拒绝是狗咬吕洞宾,反倒觉得公孙策是个很识时务的人,值得把友谊进行到底。
公孙策正在自己的办公房里整理头天夜里各路情报人员送来的各种消息,准备呆会儿给包大人提供参考。王朝匆匆忙忙地跑进来,说是那个意图讹诈驸马爷的民女已经到了开封府,说那民女准备状告驸马爷。公孙策听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数日来困扰包大人的那件事情,因为这个民女的到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公孙策让王朝赶紧把那个民女和她的孩子带到包大人的二堂去,自己立刻脚下生风,赶去后宅报告包大人。
包拯听完公孙策的简单汇报,感觉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正做梦娶媳妇儿呢,这天上就掉下个秦妹妹,似一朵彩云刚出岫。包拯顿时心花怒放,随嘴哼了两句家乡的黄梅戏小调儿,--包拯也是安徽人,和驸马爷陈世美是同乡,--随即觉得自己这样有些轻浮,便住了嘴,整理了一下脸色,庄重严肃起来,往前堂去了。
二堂上,王朝早把秦香莲母子带到,见包大人进来,忙让秦香莲母子行礼问安。包拯挥挥手,说声“免了”,径直落座。秦香莲牵儿掣女站起身来,注视着包大人的黑脸,竟不知说些什么,一肚子的委屈拥上来,止不住流下泪来。王朝忙说:大嫂且莫流泪,有什么冤屈只管向包大人禀告,这开封府是青天衙门,包大人就是咱大宋朝的青天大老爷。
秦香莲擦了擦眼泪,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从自己当年如何嫁给陈世美一直说到昨夜关帝庙内韩琪自刎,又把韩琪的追风宝刀交给王朝呈给包大人。包拯听完秦香莲的一席话,心中立刻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包拯是阅历丰富、明察秋毫的人,知道秦香莲的话没有一句虚言,同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包拯老成持重,明白此事干系重大,自己一时不便表态,遂命王朝立刻前去关帝庙,验明韩琪的尸体。王朝领命,风也似的去了。包拯又问秦香莲是否准备告状,因为根据大宋朝的法律程序,如果没有状纸,包拯是不能仅凭秦香莲的讲述就立案的。包拯是执法者,必须维护大宋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程序是必须走一下的,这样才无可挑剔。否则,秦香莲的讲述只能当个故事听,不能作为立案的根据。秦香莲听完包大人的问话,立即表示自己要告这个状。包拯对秦香莲的态度十分满意,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这样,自己这个青天大老爷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替秦香莲做主,不至于狗拿耗子。包拯让公孙策带秦香莲母子下堂,先给母子三人安排洗漱吃饭,然后再把状子写好,他自己要静一静,把这件事情好好想想。公孙策领命,带秦香莲母子三人下堂去了,随手关上二堂的门,将一块写着“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在了门上。公孙策知道,包大人想事情的时候,任何打扰都会搅乱了包大人的思路,这是万万不可的。
包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寻求解决事情的最终办法。秦香莲的讲述充分证明了包拯三年之前对陈世美的怀疑,陈世美当年眼中那丝游移的眼光没有逃过包拯的火眼金睛,包拯心中不由得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佩服起来,只是眼前没有可以让他炫耀的人。他想,要把这一点写进今天的日记,让后世的人们知道他包拯是一个多么有远见卓识、多么明察秋毫的人。包拯知道,此事断不可草率从事,陈世美不是一般的人物,作为当朝驸马,陈世美属于皇家成员,对陈世美采取的任何措施,都直接关系到皇家的体面。从秦香莲的讲述中,包拯知道了滴血认亲的事情和结果。他认为,滴血认亲之所以没有验证陈世美和两个孩子的血缘关系,肯定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只需在开封府他的眼皮底下再做上一次,肯定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滴血认亲是八贤王和王太师主理、并且结果是得到了皇上认可的,也就是说,皇上不希望此事闹大。毕竟和皇家的体面比起来,一个区区民妇的冤屈算个球。包拯突然明白了,王鹤龄之所以把自己排斥于这件事情之外,完全是为了要把这件事情葫芦提处理掉,不希望横生枝节,这可能是八贤王的主意,或许是皇上本人的意思也未可知。毕竟自己有个“断案如神”的名声,王鹤龄他们不希望自己看出滴血认亲中的破绽,从而证明陈世美是一个欺骗皇上的卑鄙小人。这就说明了,皇上已经决定咽下这个苦果子,只要把这个秦香莲当成一个讹诈驸马的骗子,那么,陈世美就是清白的,皇家的体面、公主的体面也就都得到了保全。包拯宦海沉浮多年,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皇家事大,百姓事小,秦香莲区区民妇,是不足挂齿的,哪怕她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她就是陈世美的妻子,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包拯对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个案子,心中犹豫。这个案子其实已经有了结果,并且是经过皇上钦定的,自己再去翻腾这个案子,会不会引起皇上的反感?而且这个案子牵涉到八贤王和王太师,自己接了这个案子,会不会得罪了这两位朝廷股肱?
包拯踱到案前,停住脚步,注视着案上的追风宝刀。这把刀是韩琪的,包拯认得,数日前自己宴请陈世美的时候,曾经在酒席宴上提出过这把宝刀和展昭的宝剑哪一个更厉害的问题。这把刀果然是把宝刀,寒光凛凛,杀气十足,根据秦香莲的讲述,这把刀昨夜今晨连续夺取了两个人的生命,但是,刀上却没有半点儿血迹。包拯想,陈世美真的是很笨的一个人,如果他不予追究,任秦香莲母子离去,这事儿今天就不会闹到开封府,可他偏偏派韩琪去杀妻灭子,生出这许多的是非来,不仅给陈世美本人、也给他包拯带来这许多的麻烦。包拯伸出右手的食指,轻轻地在追风刀上划过。追风刀冰冷的质感让包拯打定了主意,他有了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处理办法。
包拯决定把陈世美请到府上来,虽然秦香莲的状子已经递到了开封府,但是,他不能马上就把驸马爷当成被告抓起来,毕竟大宋朝的立法原则是“刑不上大夫”,何况是当朝驸马,就算要逮捕陈世美,那也是要经过皇上同意的。包拯想,自己一定要苦口婆心地劝说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哪怕是陈世美一纸休书休了秦香莲,只要他认下秦香莲母子,再拿出些银子来给她母子作日后的生活费用,让他们母子三人有个着落,那么,他就会压下秦香莲的状子,永远不再提起这件事情。这样的结果看上去不错,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上不得罪皇上,中间不得罪八贤王和王太师,下对陈世美也有个交代,皇家体面什么的也都一应保全了,秦香莲母子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包拯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完美的解决方案,不仅息事宁人,而且也可以把驸马爷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在朝廷中的实力就可以大大加强。
这样想着,包拯的黑脸上浮现出一层黑色的微笑,他觉得自己不愧是文曲星下凡,这么难办的事情都在顷刻之间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和他相比,陈世美这个文曲星可就相形见绌了。包拯觉得,其实陈世美是个很幼稚的人,就像个掩耳盗铃的小毛贼,相当地不成熟,这种人怎么就会中了状元呢?他包拯不过也就是个进士嘛,如果和陈世美相比,自己简直就是状元中的状元了。包拯不禁暗叹,本朝的取士标准离先皇时代真是相去甚远了,自己在先皇时代不过是个进士,如果现在参加科举,估计怎么也会中个状元,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包拯不知道,本来他也是应该中状元的,只是因为他的脸长得太黑,并且额头上生着一个肉月牙儿,先皇爷以为,这种相貌虽然是异人之相,但是离自己心目中“唇红齿白,面如傅粉”的状元形象相去甚远,不能作为大宋朝的形象大使,所以才把他贬出三甲,连个探花也没给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不仅要有学问、有才干,而且也要天生一个好形象。像包拯这样的黑脸汉子,只好委屈一下,中不得状元,能进皇榜中个进士已经是他的造化了。
这时,房门被轻轻叩响。包拯说声进来,话音未落,公孙策已经手拿一张写好的状子走进堂来。包拯接过状子,只见公孙策那笔颇具王右军《兰亭序》笔意的行书洋洋洒洒,叹道:可惜了先生这笔好字!
公孙策谦道:大人过奖了,大人的颜真卿比我这把刷子可强多了。
包拯看完言简意赅的状子,点头称赞,道:先生果然不同凡响,这状纸写得好!
公孙策笑道:大人哪里话来?不过是日常写顺了的。
包拯把状纸放到案头,问:王朝回来了么?
公孙策答道:此时正在堂下听大人宣。
包拯忙命公孙策传王朝上堂。王朝上得堂来,将关帝庙内验尸的情况一一说了,果然如秦香莲所说,庙内有两具尸体,一具是福来客栈老板的,已经让家属认过了;一具是公主府家将韩琪的,王朝与韩琪相熟,认得没错。验尸结果表明,韩琪确是自杀无疑。王朝看了一眼放在案上的追风刀,说:这刀果然了得,人头均砍掉了,刀口就如砍瓜切菜般整齐,绝无瓜连。可以肯定,二人均死于这把宝刀。
包拯命王朝下去把验尸情况做个笔录,将来好做呈堂证供,这边厢,与公孙策说了自己的打算。公孙策听完,道:大人此法甚妙,只是此时就该行动起来,免得夜长梦多,再生事端。
包拯点头称是,道:就请先生写下请柬,我这便派人去公主府相请驸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十、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包拯对秦香莲事件已经有所耳闻,作为京城首席行政长官,身为开封府尹的包拯有他自己的情报系统。那日在朝堂之上,王鹤龄提出有要事密奏,并且只让八贤王和驸马陈世美一同前去,包拯就对此事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按理说,王鹤龄如果有要事密奏皇上,并且不怕第三者知道的话,那么,包拯是完全有资格参与的,因为他是龙图阁大学士,这个职务相当于皇上的最高级幕僚和参谋,属于大宋朝的最高决策层。但是,恰恰王鹤龄就没有提他的名字,明显地是把他排除在这件事情之外,这让包拯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甚至产生了一种要被排除在最高决策层之外的感觉。包拯回到开封府之后,立刻启动他的情报系统,对此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包拯颇为不满,几个渠道汇总的消息没能描述出整个事件的详细轮廓,只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包拯只知道有一个民女对驸马爷进行讹诈,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包拯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大发雷霆,恨不得全数将他们赶出开封府衙门,但是,这些人都是在册的公职人员,包拯也不可能越过吏部衙门就把他们全开除了,那就超出了他的权限。包大人是深谙大宋朝法律的,全部律条倒背如流,他知道,就算对属下的人员进行调动,那也是要经过吏部衙门的,虽然吏部的官员们不会对包大人的要求予以驳回,但也是要经过备案的。如果包大人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全数调动,至少也会在开封府衙门造成一场六级以上的地震,会影响到开封府的吏治稳定,也会给包大人的官声带来很大的影响。包大人是聪明人,不会做这种不划算的事情,所以,虽然对属下的情报人员十分不满,也只是恩威并施地训导了一通,毕竟这些人跟随包大人多年,都是自己的耳目,培养成今天这样也不容易。包大人一边命令属下继续对秦香莲事件进行秘密调查,一边琢磨着什么时候再宴请一次驸马爷,看看从这个当事人的嘴里能否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消息。
自从包大人做了府尹之后,开封府这些年来的气氛是随着包大人的情绪而变化的,包大人的脸色就是开封府的晴雨表。包大人这几天气儿不顺,开封府上下的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谨慎从事,生怕哪一点做得不好,就会招来包大人的一通臭骂。被包大人责骂,在开封府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被骂的人往往会难受好多天,连吃饭睡觉都不香。这几天,开封府内的小气候和外面一样,也是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今天终于看见了久违的太阳和蓝天,开封府上下都希望包大人的脸和脾气也能多云转晴,不要再刮什么歪风、下什么邪雨了。
包拯一夜没睡好。其实这已经不是唯一的一夜,从王鹤龄没让他一同参与密奏那天起,包拯几乎天天失眠。他甚至开始有些害怕夜晚的来临,因为那种辗转反侧的痛苦实在让他受不了,仿佛格林童话里那个睡在豌豆上的公主。如果换了别人,这种失眠肯定会在脸上或是眼睛中留下抹不掉的痕迹,但是,包拯天生一张黑脸,脸上的憔悴和眼睛周围的黑圈儿也都隐藏着看不出来;只有整天环绕在包大人身边的公孙策和王朝马汉他们,才能看出包大人这些天来脸上的清减。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晚过去了,包拯起身推开窗户,早晨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朝阳也从屋顶上斜斜地射进院子,包拯做了个深呼吸,感觉心里清爽了许多,肺里也好像被水洗过一样。清新的空气中传来几声喜鹊的叫声,包拯心中一喜,觉得这是一个好兆头。侧耳细听,发现喜鹊的叫声是从前衙传来的,包拯突然想起,自己有很久没有听到喜鹊的叫声了。今天的喜鹊叫,似乎预示着什么好事情。包拯洗漱更衣完毕,一如既往地走向前衙的大堂,想看看属下们有没有什么好消息报来,或许此时他的办公案头已经放上了他想看到的汇报材料。
包拯走出房门,看见师爷公孙策正急急忙忙地向他奔来,脸上挂着凝重但却饱含喜悦的神色,早晨清澈如水的阳光把公孙策的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
秦香莲手捧韩琪留下的追风宝刀,带着一双儿女直奔开封府衙门。一路上,秦香莲的心中百感交集,她不知道韩琪所说的那个什么包大人是否真的能够为她作主,她只知道官官相护和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但是事已至此,她也没有别的选择,既然韩琪这样一个好人说包大人可以为她作主,那么,她无论如何都要试上一试,哪怕这个什么包大人是一个赃官,哪怕自己已经身无分文。
开封府衙门紧闭的朱漆大门在早晨的阳光里显得威严无比,金色的门钉闪闪发亮;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瞪着眼睛,似乎随时都会从石座上扑下来;高高的青石台阶上一左一右站立着两个持枪的卫兵,虎视眈眈地盯着过往的行人。秦香莲看见这个阵势,心中有些发毛,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才好。她知道,如果告状喊冤,应该是要到衙门口去击鼓的,但是,凶神恶煞似的卫兵使她不知究竟应该马上就去击鼓,还是等到大门开了之后再去击鼓。秦香莲犹豫着,在开封府的大门前心神不宁地徘徊。
这时,几匹骏马从街两头儿分别奔来,马上的汉子盔甲整齐,身上的盔甲和腰间的刀剑随着马蹄的节奏当啷作响。秦香莲慌忙扯着孩子躲到一旁,怯生生地看着来人。来人正是包拯麾下的四员干将--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这个时辰正是他们每天到府办公的钟点儿。四个人下马厮见了,说说笑笑地把马拴在府门前的拴马桩上。这时,王朝突然看见了府门一侧怀抱钢刀的秦香莲,目光蓦地被那闪着寒光的钢刀吸引过去,心中一惊,一只手立时握住了腰间的刀柄。王朝跟随包大人多年,见多识广,只看那钢刀在阳光中发出的寒光,便知这是一把世间罕见的宝刀,只不知这刀怎么会落在这样一个乡下女人的手里。王朝顺着宝刀看过去,见这女人面带菜色、神情忧郁,身边还带着两个孩子,不像是前来行凶的刺客,手便从腰间的刀柄上移开了,心下明白,这女子准是前来告状的苦主儿,遂走过去问话。王朝不问则罢,一问之下,喜出望外,不由心下暗叹: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开封府上下寻找数日、却毫无音信的那个据说要讹诈驸马爷的民女,居然自己找到开封府来了。王朝忙让马汉他们将秦香恋母子带到门房等候,自己匆忙到师爷公孙策的办公房报告这个令人意外的消息。
师爷公孙策在开封府的地位很高,虽然公孙策没有什么功名,但是,由于他和包大人的特殊关系,让他成了开封府的第二号人物。公孙策和包拯是铁哥们儿,差不多可以算作发小儿,只是由于科考不顺,所以一直还是个白丁,但这一点并不影响公孙策作为包拯重要幕僚的地位,由此可见,包大人的用人方略是很对头的:重学历不唯学历,素质和能力是第一位的。开封府的大部分办事人员,例如王朝马汉他们,包括展昭,都是如此,虽然没什么学历,也没有什么很好的出身和家庭背景,但都得到了包大人的重用。关于公孙策和包拯的关系,在电视连续剧《少年包青天》里有详细描述,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如果您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只要随便从身边抓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问问,便可以得到很圆满的回答,我在这里就不再废话了。公孙策在开封府的正式职称是师爷,但是他的工作范围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普通师爷的职责,应该说,公孙策是包大人的特别助理兼开封府办公厅主任,开封府的大事小情公孙策都是要参与管理的,甚至连包大人给皇上上的奏章也是公孙策起草的。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自从包大人担任开封府尹以来,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什么像样的文章,所有的文字都是公孙策起草的,包大人所作的只是个别地方的修改,所写的文字不过就是些文牍上的批语,例如同意、照此办理或是知道了等等。公孙策在开封府呆的时间久了,功名之心基本上也消磨殆尽了。公孙策觉得自己现在这样非常不错,虽然没有朝廷正式下发的委任状,但是自己却掌握着开封府相当一部分的权力,完全是一个实际上的开封府副府尹,一众朝廷命官都要受自己的挟制管辖,自己实际上是说了算的。公孙策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不适合在官场上混,像这样掌握实权就很不错,从名义上说,还是一个类似隐士的闲云野鹤。包大人在开封府作一天主,自己就是说了算的幕后人;如果有一天包大人离任或是因为官场风波倒台或是告老还乡,自己既可以随侍包大人左右、做个管家之类的白领,也可以驾鹤西去、云游四方。公孙策对自己不是官身而是平民这一点很满意,须知官身不由己,倒是这样无官一身轻好一些,既管事儿,又不用担责任,做这样一个羽扇纶巾的师爷挺好。包拯曾经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公孙策谋个官职品衔,但是,都被公孙策婉言谢绝了。公孙策一不想让人说他是攀附权贵,二不想因为自己毁了包大人的清廉之名。公孙策知道,包拯是大宋朝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完全可以载入史册,让千秋万世歌颂传扬,自己就算当了什么了不得的官职,也会被包拯的光芒所掩盖。与其作一个在这一朝代就被人们彻底忘记的大官,还不如做一个站立在包大人左右的第二小提琴手,只要将来人们提起包大人,就不会不注意站在包大人影子里的公孙策,就像后世的恩格斯站在马克思的身边一样。包拯也知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漏夜赶科场”的道理,知道人各有志、不可勉强,虽然自己也是替老朋友着想,但是从尊重老朋友的角度出发,对公孙策的推辞也不再勉强。包大人毕竟是大人物,宰相肚里能撑船,并没有觉得公孙策对自己为其谋官的拒绝是狗咬吕洞宾,反倒觉得公孙策是个很识时务的人,值得把友谊进行到底。
公孙策正在自己的办公房里整理头天夜里各路情报人员送来的各种消息,准备呆会儿给包大人提供参考。王朝匆匆忙忙地跑进来,说是那个意图讹诈驸马爷的民女已经到了开封府,说那民女准备状告驸马爷。公孙策听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数日来困扰包大人的那件事情,因为这个民女的到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公孙策让王朝赶紧把那个民女和她的孩子带到包大人的二堂去,自己立刻脚下生风,赶去后宅报告包大人。
包拯听完公孙策的简单汇报,感觉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正做梦娶媳妇儿呢,这天上就掉下个秦妹妹,似一朵彩云刚出岫。包拯顿时心花怒放,随嘴哼了两句家乡的黄梅戏小调儿,--包拯也是安徽人,和驸马爷陈世美是同乡,--随即觉得自己这样有些轻浮,便住了嘴,整理了一下脸色,庄重严肃起来,往前堂去了。
二堂上,王朝早把秦香莲母子带到,见包大人进来,忙让秦香莲母子行礼问安。包拯挥挥手,说声“免了”,径直落座。秦香莲牵儿掣女站起身来,注视着包大人的黑脸,竟不知说些什么,一肚子的委屈拥上来,止不住流下泪来。王朝忙说:大嫂且莫流泪,有什么冤屈只管向包大人禀告,这开封府是青天衙门,包大人就是咱大宋朝的青天大老爷。
秦香莲擦了擦眼泪,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从自己当年如何嫁给陈世美一直说到昨夜关帝庙内韩琪自刎,又把韩琪的追风宝刀交给王朝呈给包大人。包拯听完秦香莲的一席话,心中立刻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包拯是阅历丰富、明察秋毫的人,知道秦香莲的话没有一句虚言,同时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是,包拯老成持重,明白此事干系重大,自己一时不便表态,遂命王朝立刻前去关帝庙,验明韩琪的尸体。王朝领命,风也似的去了。包拯又问秦香莲是否准备告状,因为根据大宋朝的法律程序,如果没有状纸,包拯是不能仅凭秦香莲的讲述就立案的。包拯是执法者,必须维护大宋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程序是必须走一下的,这样才无可挑剔。否则,秦香莲的讲述只能当个故事听,不能作为立案的根据。秦香莲听完包大人的问话,立即表示自己要告这个状。包拯对秦香莲的态度十分满意,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只有这样,自己这个青天大老爷才可以名正言顺地替秦香莲做主,不至于狗拿耗子。包拯让公孙策带秦香莲母子下堂,先给母子三人安排洗漱吃饭,然后再把状子写好,他自己要静一静,把这件事情好好想想。公孙策领命,带秦香莲母子三人下堂去了,随手关上二堂的门,将一块写着“请勿打扰”的牌子挂在了门上。公孙策知道,包大人想事情的时候,任何打扰都会搅乱了包大人的思路,这是万万不可的。
包拯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寻求解决事情的最终办法。秦香莲的讲述充分证明了包拯三年之前对陈世美的怀疑,陈世美当年眼中那丝游移的眼光没有逃过包拯的火眼金睛,包拯心中不由得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佩服起来,只是眼前没有可以让他炫耀的人。他想,要把这一点写进今天的日记,让后世的人们知道他包拯是一个多么有远见卓识、多么明察秋毫的人。包拯知道,此事断不可草率从事,陈世美不是一般的人物,作为当朝驸马,陈世美属于皇家成员,对陈世美采取的任何措施,都直接关系到皇家的体面。从秦香莲的讲述中,包拯知道了滴血认亲的事情和结果。他认为,滴血认亲之所以没有验证陈世美和两个孩子的血缘关系,肯定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只需在开封府他的眼皮底下再做上一次,肯定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滴血认亲是八贤王和王太师主理、并且结果是得到了皇上认可的,也就是说,皇上不希望此事闹大。毕竟和皇家的体面比起来,一个区区民妇的冤屈算个球。包拯突然明白了,王鹤龄之所以把自己排斥于这件事情之外,完全是为了要把这件事情葫芦提处理掉,不希望横生枝节,这可能是八贤王的主意,或许是皇上本人的意思也未可知。毕竟自己有个“断案如神”的名声,王鹤龄他们不希望自己看出滴血认亲中的破绽,从而证明陈世美是一个欺骗皇上的卑鄙小人。这就说明了,皇上已经决定咽下这个苦果子,只要把这个秦香莲当成一个讹诈驸马的骗子,那么,陈世美就是清白的,皇家的体面、公主的体面也就都得到了保全。包拯宦海沉浮多年,自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皇家事大,百姓事小,秦香莲区区民妇,是不足挂齿的,哪怕她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她就是陈世美的妻子,也不会得到什么好的结果。包拯对自己是否应该接受这个案子,心中犹豫。这个案子其实已经有了结果,并且是经过皇上钦定的,自己再去翻腾这个案子,会不会引起皇上的反感?而且这个案子牵涉到八贤王和王太师,自己接了这个案子,会不会得罪了这两位朝廷股肱?
包拯踱到案前,停住脚步,注视着案上的追风宝刀。这把刀是韩琪的,包拯认得,数日前自己宴请陈世美的时候,曾经在酒席宴上提出过这把宝刀和展昭的宝剑哪一个更厉害的问题。这把刀果然是把宝刀,寒光凛凛,杀气十足,根据秦香莲的讲述,这把刀昨夜今晨连续夺取了两个人的生命,但是,刀上却没有半点儿血迹。包拯想,陈世美真的是很笨的一个人,如果他不予追究,任秦香莲母子离去,这事儿今天就不会闹到开封府,可他偏偏派韩琪去杀妻灭子,生出这许多的是非来,不仅给陈世美本人、也给他包拯带来这许多的麻烦。包拯伸出右手的食指,轻轻地在追风刀上划过。追风刀冰冷的质感让包拯打定了主意,他有了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处理办法。
包拯决定把陈世美请到府上来,虽然秦香莲的状子已经递到了开封府,但是,他不能马上就把驸马爷当成被告抓起来,毕竟大宋朝的立法原则是“刑不上大夫”,何况是当朝驸马,就算要逮捕陈世美,那也是要经过皇上同意的。包拯想,自己一定要苦口婆心地劝说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哪怕是陈世美一纸休书休了秦香莲,只要他认下秦香莲母子,再拿出些银子来给她母子作日后的生活费用,让他们母子三人有个着落,那么,他就会压下秦香莲的状子,永远不再提起这件事情。这样的结果看上去不错,可以照顾到方方面面,上不得罪皇上,中间不得罪八贤王和王太师,下对陈世美也有个交代,皇家体面什么的也都一应保全了,秦香莲母子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活保障。包拯想,这应该是一个很完美的解决方案,不仅息事宁人,而且也可以把驸马爷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在朝廷中的实力就可以大大加强。
这样想着,包拯的黑脸上浮现出一层黑色的微笑,他觉得自己不愧是文曲星下凡,这么难办的事情都在顷刻之间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和他相比,陈世美这个文曲星可就相形见绌了。包拯觉得,其实陈世美是个很幼稚的人,就像个掩耳盗铃的小毛贼,相当地不成熟,这种人怎么就会中了状元呢?他包拯不过也就是个进士嘛,如果和陈世美相比,自己简直就是状元中的状元了。包拯不禁暗叹,本朝的取士标准离先皇时代真是相去甚远了,自己在先皇时代不过是个进士,如果现在参加科举,估计怎么也会中个状元,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其实包拯不知道,本来他也是应该中状元的,只是因为他的脸长得太黑,并且额头上生着一个肉月牙儿,先皇爷以为,这种相貌虽然是异人之相,但是离自己心目中“唇红齿白,面如傅粉”的状元形象相去甚远,不能作为大宋朝的形象大使,所以才把他贬出三甲,连个探花也没给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不仅要有学问、有才干,而且也要天生一个好形象。像包拯这样的黑脸汉子,只好委屈一下,中不得状元,能进皇榜中个进士已经是他的造化了。
这时,房门被轻轻叩响。包拯说声进来,话音未落,公孙策已经手拿一张写好的状子走进堂来。包拯接过状子,只见公孙策那笔颇具王右军《兰亭序》笔意的行书洋洋洒洒,叹道:可惜了先生这笔好字!
公孙策谦道:大人过奖了,大人的颜真卿比我这把刷子可强多了。
包拯看完言简意赅的状子,点头称赞,道:先生果然不同凡响,这状纸写得好!
公孙策笑道:大人哪里话来?不过是日常写顺了的。
包拯把状纸放到案头,问:王朝回来了么?
公孙策答道:此时正在堂下听大人宣。
包拯忙命公孙策传王朝上堂。王朝上得堂来,将关帝庙内验尸的情况一一说了,果然如秦香莲所说,庙内有两具尸体,一具是福来客栈老板的,已经让家属认过了;一具是公主府家将韩琪的,王朝与韩琪相熟,认得没错。验尸结果表明,韩琪确是自杀无疑。王朝看了一眼放在案上的追风刀,说:这刀果然了得,人头均砍掉了,刀口就如砍瓜切菜般整齐,绝无瓜连。可以肯定,二人均死于这把宝刀。
包拯命王朝下去把验尸情况做个笔录,将来好做呈堂证供,这边厢,与公孙策说了自己的打算。公孙策听完,道:大人此法甚妙,只是此时就该行动起来,免得夜长梦多,再生事端。
包拯点头称是,道:就请先生写下请柬,我这便派人去公主府相请驸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