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zt]上海男人老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普天之下花团锦簇的女人中,我最爱上海的嗲妹妹(我骨头轻,很喜欢毛丽娜那样眯着眼睛嗲嗲的讲话方式,她离开《开心公寓》去法国留学,让我不开心很久,就像丢了一个家人。出差时我还在巴黎街头东张西望,盼望能在那里奇迹般地看到她),听她们讲话让我感到做男人的幸福。上海的男人则让我深恶痛绝,痛心疾首,唯恐避之而不及,虽然我自己也是半个上海男人(惭愧!)。

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老徐却绝对是上海男人中的异数,“倔强峥嵘”。我不晓得有多少人知道老徐,但有一阵子老徐很“知名”了一番。

2006 年 6 月底我在上海出差,上海电视台的一个记者朋友发来短信,说上海电视台从 7 月 3 日起,将在真实频道播出六集纪录片《生死罗布泊》,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老徐的。因步履匆匆,我没能等到播出的那天,带着无限的惋惜上了飞机。在十三个小时的飞行中,我一直恍恍惚惚,半梦半醒,总是想起老徐,想起我们的一点点可怜的交往。我知道会有很多人会写怀念他的文章,因为他的存在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电视台也会制作一些很煽情的节目,人们会称他为英雄,盛赞他的探险精神,借他来肯定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勇气 (他自己也可能被人吹捧得有些忘乎所以,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英雄)。但我还是决定把我们的不太多的交往写出来,权且作为我这个小人物对他这个伟人的一种纪念,对他的伟大精神的一些庸俗的补充,因为在我眼里他不过和你我一样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罢了。

其实老徐曾是再普通不过的香喷喷的上海小男人。高中毕业后,老徐(那时还是小徐)招工到了上海的一家小型家电厂,干着低等的技术工作。后来娶了个漂亮的弄堂里长大的小家碧玉,两年后生了个胖儿子,一家还算美满。老徐每天买买小菜,做饭,洗衣服,带孩子,装修房子,总之“买汰烧”全包,把家里收拾得像是个一尘不染的澡堂子,老婆则每天打扮得水叮当,和小姐妹逛逛淮海路,打打小麻将。

像所有的悲剧故事情节一样,厄运总是在幸福的时刻降临。老徐的儿子三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瘤,随后不久就走完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一生。悲痛欲绝的老徐夫妻每天以泪洗面,看着儿子的遗物和空空的房间,都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两人开始自责。 急于从悲哀中逃脱的老徐妻子不久跟一个干廋的香港老头去了香港(后在 SARS 期间病故,客死它乡)。

在他 38 岁时,上海小男人老徐所精心打造的家轰然倒塌了。

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婚姻背叛的老徐想到了自杀和遁身空门。老徐开始蓄发明志。在不吃不喝闭门思过几个礼拜后,老徐背起行囊不辞而别,从此浪迹江湖。随后的 8 年里,老徐步行 8 万多华里,风餐露宿,蓬头垢面,冬不裘夏不葛,很多人以为他疯掉了。外人所不知的是,在这 8 年里,老徐写了 100 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下了他在全国各地下层社会和边缘族群的所见所闻和世态炎凉。

那一年“活腻歪了 ” 的老徐决定徒步穿越罗布泊。这件事让我们两个在各自的宿命轨道上旋转的毫不相干的星球有了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以前有关他的事我只是耳闻。

我那年刚从那个号称“天子骄子,八千精英”的学校毕业,学了满口的鸟语,回到出生地上海,在一家欧洲人开的经营野外运动器材的洋行里做假洋鬼子、汉奸翻译官兼买办。那位电视台的记者朋友和老徐约了我的洋老板谈合作问题 --- 我们的主要产品之一是野营帐篷。脑瓜儿很灵光的记者提议我们提供资金和实物赞助,作为回报老徐给我们做广告。洋老板临时在外没能回来,就临时安排由我接待。这样我第一次见到了眉毛、胡子和头发都连在一起的老徐。

一脸沧桑、全副虬髯的老徐操着吴侬软语向我介绍他穿越罗布泊的壮举,那场景非常滑稽。那时我刚刚离开学校,还是个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正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勇于批判且俗事不入法眼。我不知天高地厚,对老徐先扬后抑,冷嘲热讽。 我跟他说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计划, 我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家伙,虽心怀天下,却从未踏出京沪半步。我然后很不客气地批评他说探险罗布泊本来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却让他给弄俗了, 整个事件因拉赞助和电视台的参与而充斥着铜臭气。他听后有点儿急了,掰着手给我解释,说买野外生存设备需要些钱,而且他想让摄制组随行拍摄,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他探险的成果,他自己绝对不会从中谋取任何个人金钱利益,金钱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我并没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想起来却吓出一身冷汗 --- 他当时是不是就预感到或者说准备将一却不复返,葬身在那里了?)。会议当然不欢而散。后来他又来过几次,洋老板很操蛋,始终没见。我很过意不去,以自己的名义把我当时半个月的工资捐给了他,我的上海同事都以为我脑子“歪特勒”。

他的罗布泊计划托了很久,一直没能筹到足够的经费。万般无奈,他把自己的旅游日记卖给了一个小出版社,拿了一笔钱却也因此出了名,还在电视上露过几次小脸儿。出发前他来告别,握着我的手很北方化地叫我“哥们儿” (上海人只会怪怪地叫 “朋友”),话语间增加了很多北方汉子的豪气,连口音好像都有些变了。我当时正为爱情和事业烦恼,也没太在意, 不想那次会面竟成了诀别。

一个月后,我收到一封他从楼兰寄来的名信片,说万事俱备,他很快就要挺进罗布泊了。名信片上他感谢我的私人捐赠,说那对他来说意味着很多。让我祝他好运,说回来后相约去咸亨酒店饮酒。

不久我因为一件小事跟洋老板拍了桌子,转身炒了那个洋行的鱿鱼,再也没踏进过那个地方半步。漂亮的女秘书给我转送来一些邮件,其中有一封是老徐寄来的一些照片,很悲壮地站在那里,身后是茫茫的戈壁,寸草不生,照片后题着他亲笔写的诗“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我开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然后就听到了他葬身沙海的噩耗 ( 16 年前,在相隔 160 公里的罗布泊的西部,同样是在炎热的 6 月,另一个上海男人,科学家彭加木也永远消失在浩瀚的戈壁)。跟他同去的记者后来告诉我,老徐决意要独闯死亡之谷,只身一人在罗布泊中心迷了路,死在离沙漠东部边缘仅 1.5 公里的地方。记者动情地描述说“一团大胡子的老徐如雕像般缓缓到下,静静躺在遇难的帐篷里”。多少年来,这个慢镜头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脑海里闪过,总让我想起走投无路的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的那个悲壮场景,但项羽有虞美人在侧,老徐谁也没有。

在他遇难的帐篷的旁边,老徐用随身带着的藏刀挖了两个深约一米的大坑。人们猜测饥渴难忍的老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神情恍惚妄想能挖出水,至少闻一闻地底的湿气。我不相信。我一直有一种直觉,老徐早就决定了要离开这个让他伤心欲绝的尘世,所谓流浪,所谓探险,所谓独闯死亡之谷,都是他耗尽生命的方式,正如那些为情所困纵身跃下高楼如一片秋叶飘然而下的少女 们(但愿我把老徐想得太庸俗和渺小了 – 对不起了姐妹们)。老徐肯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平,失去了妻儿他受不了那份绝望的孤独。流浪和探险其实是自虐和解脱。我一直觉得那两个坑,一个是给他死去的儿子的,一个是给他离去的妻子的。老徐一直都随身带着他们的照片。妻儿的生离死别带走了老徐的灵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徐想到了他们 – —— 在这个世界上,他无力拯救娇儿,挽回爱妻,但他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把一家人的长眠之地建在一起。

死同穴。团圆后的老徐一家在天堂还好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佳缘 / 情爱悠悠 / [zt]上海男人老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普天之下花团锦簇的女人中,我最爱上海的嗲妹妹(我骨头轻,很喜欢毛丽娜那样眯着眼睛嗲嗲的讲话方式,她离开《开心公寓》去法国留学,让我不开心很久,就像丢了一个家人。出差时我还在巴黎街头东张西望,盼望能在那里奇迹般地看到她),听她们讲话让我感到做男人的幸福。上海的男人则让我深恶痛绝,痛心疾首,唯恐避之而不及,虽然我自己也是半个上海男人(惭愧!)。

    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老徐却绝对是上海男人中的异数,“倔强峥嵘”。我不晓得有多少人知道老徐,但有一阵子老徐很“知名”了一番。

    2006 年 6 月底我在上海出差,上海电视台的一个记者朋友发来短信,说上海电视台从 7 月 3 日起,将在真实频道播出六集纪录片《生死罗布泊》,其中有一部分是关于老徐的。因步履匆匆,我没能等到播出的那天,带着无限的惋惜上了飞机。在十三个小时的飞行中,我一直恍恍惚惚,半梦半醒,总是想起老徐,想起我们的一点点可怜的交往。我知道会有很多人会写怀念他的文章,因为他的存在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电视台也会制作一些很煽情的节目,人们会称他为英雄,盛赞他的探险精神,借他来肯定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勇气 (他自己也可能被人吹捧得有些忘乎所以,真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英雄)。但我还是决定把我们的不太多的交往写出来,权且作为我这个小人物对他这个伟人的一种纪念,对他的伟大精神的一些庸俗的补充,因为在我眼里他不过和你我一样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罢了。

    其实老徐曾是再普通不过的香喷喷的上海小男人。高中毕业后,老徐(那时还是小徐)招工到了上海的一家小型家电厂,干着低等的技术工作。后来娶了个漂亮的弄堂里长大的小家碧玉,两年后生了个胖儿子,一家还算美满。老徐每天买买小菜,做饭,洗衣服,带孩子,装修房子,总之“买汰烧”全包,把家里收拾得像是个一尘不染的澡堂子,老婆则每天打扮得水叮当,和小姐妹逛逛淮海路,打打小麻将。

    像所有的悲剧故事情节一样,厄运总是在幸福的时刻降临。老徐的儿子三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脑瘤,随后不久就走完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短暂一生。悲痛欲绝的老徐夫妻每天以泪洗面,看着儿子的遗物和空空的房间,都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两人开始自责。 急于从悲哀中逃脱的老徐妻子不久跟一个干廋的香港老头去了香港(后在 SARS 期间病故,客死它乡)。

    在他 38 岁时,上海小男人老徐所精心打造的家轰然倒塌了。

    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婚姻背叛的老徐想到了自杀和遁身空门。老徐开始蓄发明志。在不吃不喝闭门思过几个礼拜后,老徐背起行囊不辞而别,从此浪迹江湖。随后的 8 年里,老徐步行 8 万多华里,风餐露宿,蓬头垢面,冬不裘夏不葛,很多人以为他疯掉了。外人所不知的是,在这 8 年里,老徐写了 100 多万字的日记,记录下了他在全国各地下层社会和边缘族群的所见所闻和世态炎凉。

    那一年“活腻歪了 ” 的老徐决定徒步穿越罗布泊。这件事让我们两个在各自的宿命轨道上旋转的毫不相干的星球有了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以前有关他的事我只是耳闻。

    我那年刚从那个号称“天子骄子,八千精英”的学校毕业,学了满口的鸟语,回到出生地上海,在一家欧洲人开的经营野外运动器材的洋行里做假洋鬼子、汉奸翻译官兼买办。那位电视台的记者朋友和老徐约了我的洋老板谈合作问题 --- 我们的主要产品之一是野营帐篷。脑瓜儿很灵光的记者提议我们提供资金和实物赞助,作为回报老徐给我们做广告。洋老板临时在外没能回来,就临时安排由我接待。这样我第一次见到了眉毛、胡子和头发都连在一起的老徐。

    一脸沧桑、全副虬髯的老徐操着吴侬软语向我介绍他穿越罗布泊的壮举,那场景非常滑稽。那时我刚刚离开学校,还是个不谙世事的理想主义者,正是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候,勇于批判且俗事不入法眼。我不知天高地厚,对老徐先扬后抑,冷嘲热讽。 我跟他说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和计划, 我是个有贼心没贼胆的家伙,虽心怀天下,却从未踏出京沪半步。我然后很不客气地批评他说探险罗布泊本来是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却让他给弄俗了, 整个事件因拉赞助和电视台的参与而充斥着铜臭气。他听后有点儿急了,掰着手给我解释,说买野外生存设备需要些钱,而且他想让摄制组随行拍摄,这样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他探险的成果,他自己绝对不会从中谋取任何个人金钱利益,金钱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我并没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现在想起来却吓出一身冷汗 --- 他当时是不是就预感到或者说准备将一却不复返,葬身在那里了?)。会议当然不欢而散。后来他又来过几次,洋老板很操蛋,始终没见。我很过意不去,以自己的名义把我当时半个月的工资捐给了他,我的上海同事都以为我脑子“歪特勒”。

    他的罗布泊计划托了很久,一直没能筹到足够的经费。万般无奈,他把自己的旅游日记卖给了一个小出版社,拿了一笔钱却也因此出了名,还在电视上露过几次小脸儿。出发前他来告别,握着我的手很北方化地叫我“哥们儿” (上海人只会怪怪地叫 “朋友”),话语间增加了很多北方汉子的豪气,连口音好像都有些变了。我当时正为爱情和事业烦恼,也没太在意, 不想那次会面竟成了诀别。

    一个月后,我收到一封他从楼兰寄来的名信片,说万事俱备,他很快就要挺进罗布泊了。名信片上他感谢我的私人捐赠,说那对他来说意味着很多。让我祝他好运,说回来后相约去咸亨酒店饮酒。

    不久我因为一件小事跟洋老板拍了桌子,转身炒了那个洋行的鱿鱼,再也没踏进过那个地方半步。漂亮的女秘书给我转送来一些邮件,其中有一封是老徐寄来的一些照片,很悲壮地站在那里,身后是茫茫的戈壁,寸草不生,照片后题着他亲笔写的诗“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我开始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然后就听到了他葬身沙海的噩耗 ( 16 年前,在相隔 160 公里的罗布泊的西部,同样是在炎热的 6 月,另一个上海男人,科学家彭加木也永远消失在浩瀚的戈壁)。跟他同去的记者后来告诉我,老徐决意要独闯死亡之谷,只身一人在罗布泊中心迷了路,死在离沙漠东部边缘仅 1.5 公里的地方。记者动情地描述说“一团大胡子的老徐如雕像般缓缓到下,静静躺在遇难的帐篷里”。多少年来,这个慢镜头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脑海里闪过,总让我想起走投无路的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的那个悲壮场景,但项羽有虞美人在侧,老徐谁也没有。

    在他遇难的帐篷的旁边,老徐用随身带着的藏刀挖了两个深约一米的大坑。人们猜测饥渴难忍的老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神情恍惚妄想能挖出水,至少闻一闻地底的湿气。我不相信。我一直有一种直觉,老徐早就决定了要离开这个让他伤心欲绝的尘世,所谓流浪,所谓探险,所谓独闯死亡之谷,都是他耗尽生命的方式,正如那些为情所困纵身跃下高楼如一片秋叶飘然而下的少女 们(但愿我把老徐想得太庸俗和渺小了 – 对不起了姐妹们)。老徐肯定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平,失去了妻儿他受不了那份绝望的孤独。流浪和探险其实是自虐和解脱。我一直觉得那两个坑,一个是给他死去的儿子的,一个是给他离去的妻子的。老徐一直都随身带着他们的照片。妻儿的生离死别带走了老徐的灵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徐想到了他们 – —— 在这个世界上,他无力拯救娇儿,挽回爱妻,但他用最后的一点力气把一家人的长眠之地建在一起。

    死同穴。团圆后的老徐一家在天堂还好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哎! 学会了一个词,"倔强峥嵘"
      • 下次用在你的诗里。
    • 写的不错!不过我不认为上海男人能有这勇气。
      • 忍不住跟一贴.这是真人真事.想当年自己还是梳小辫的小女生,但他的“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却给了我人生的指针.敬重徐哥,他是英雄,愿他在天堂开心.
      • 孤陋寡闻
      • 可能是个别现象。;)
    • 是老余吧?
      • 可是时间上对不上。余是96年遇难的。作者是28岁,十年前仅有18岁,就已经毕业了?少见。
    • 为能坚强活下去的人骄傲。人生的打击把这个世界弄得越来越变态,不管哪种方式最终目的是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解脱,死可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纪念余纯顺
      • 对他也许是一种解脱吧。 许多年前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介绍一个探险家,我的印象里就是他。他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即使有家庭。
    • 余纯顺, 上海男人的骄傲啊, 当年还去南京路还是西藏路上的美术馆看过他的照片展, 看过他的那顶帐篷.
      • 真正的行者。
    • 我一直在怀疑是不是这是老余事先策划好的,既然金钱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追求的意义是不是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虽然他说鸟儿却已飞过,天空未留痕迹,可是他客死罗布泊却让他实现了流下痕迹的梦想。
      • If half chinese are his type, It will be a power. But......
      • 人没有鸟儿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