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 举头望明月,我叫郭德纲
http://cul.news.tom.com 2006年02月13日 09时57分来源: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袁蕾
多听相声说明你爱国。我们街坊有一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什么英语、日语、韩语、南斯拉夫语、北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没问题!跟他说你听听相声去吧。“不去!听不懂!”法律不管,我早打死他了!会七八国外国话听不懂相声!
———摘自郭德纲作品《论相声50年之现状》
多年经营剧场相声,郭德纲将自己经营成著名的“非著名相声演员”,电视的介入,令他飞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大腕。袁蕾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台上的胖子一拍响木,“我叫郭德纲!”
2月5日,星期日,喜欢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按惯例下午2点开始,在天桥乐剧场演出,没到他上场的时候,他主要在打瞌睡,打瞌睡的间隙,与北京电视台商谈了新节目的合作事宜。天桥乐的演出持续到晚上7点左右。接下来,他要去赶一个宣传部门的相声场,然后奔赴广德楼的相声场。他家住北京南郊的大兴,晚上11点,他在回家的车上和爬楼开门的间隙,又接受了两家媒体访问,因为对方马上要截稿了,此时还有一封采访提纲躺在他的邮箱里……
曾创作了《我要上春晚》的郭德纲,虽然没有登上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经过春节期间凤凰卫视一连四天播出的《郭德纲相声专场》,以及央视《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等一系列节目的人物访谈,过完年之后的郭德纲,在走红程度上,一点不输于任何上过春晚的演员。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媒体介绍郭德纲时,对他的定位还是“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也有不少媒体和相声迷把他视作“挑战主流相声”、“对抗电视相声”的“斗士”。
第一个对他笑的观众
郭德纲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听流行音乐、不唱卡拉OK、不开车,麻将牌拿起来,“八万”认识,“八筒”就要摸着数一数了。他也不喜欢背课本,但是喜欢背相声段子。
1981年,郭德纲8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学的是评书,第一个师傅是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评书并不像他在舞台下面看到的有趣,每天早上师傅还没有醒,他就得起床收拾屋子、沏茶,等师傅起床教他背段子。段子教得差不多了,就得开始自己练。每天早上四五点,他都会起床去河边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等到七八点钟晨练的老人来了,他就可以下课了。这一喊就是3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郭德纲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跟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没有拜师,一直学到15岁。
“传统相声需要七八年童子功。”郭德纲说,所谓“说、学、逗、唱”,其实光“说”就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又包括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批”,要会《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念”的内容就是《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要会的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钎儿》……
学了五六年,郭德纲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登台的机会———“天津消夏相声晚会”。说是相声晚会,不过就是在游乐中心搭一个露天台,扯个横幅,再支上两个话筒。郭德纲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就上场了,表演《五行诗》。第一次站在台上,郭德纲放眼望去,台下几百人,有吃东西的、上厕所的、聊天的,就是没有看他表演的,他突然扫到舞台右边角落有一个大胖子,留着小平头,戴着宽边眼镜,坐在轮椅里,一直冲他笑,郭德纲也没管他究竟为什么笑,“反正他就是对我笑了”,他像抓到根救命稻草,干脆直接对着他说完了这个节目———还好,直到他下台,胖子一直也冲着他笑。
现在,德云社每场全部客满,一票难求袁蕾摄郭德纲一直很在意自己“10年扎实的基本功”,虽然严格说来,他在天津学艺的时间是7年,截至他上北京寻找出路。
好狗不好狗,北京叫一叫
“当时全国都兴到北京来发展,是条好狗都要到北京来叫叫。”郭德纲说,他这条“好狗”,前后来了3次北京。
1988年春,15岁的郭德纲跟着一个朋友去北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他不知道,他们和千千万万类似的“好狗”,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北漂”。朋友在团里有些关系,两个人也还算顺利地留在团里,偶尔也能去四川、河南演出。
“有个正式单位,有固定薪酬和住所,定期有演出,慢慢积累些关系,认识几个大腕,跟着上电视、上晚会,每个月能收入八千一万的。”初到北京的郭德纲对未来的想象力也不过如此。
郭德纲没有想到,一年之后的1989年,就在他的人事关系马上要被调入全总文工团的时候,北京统一规定:外地户口必须返回原籍。郭德纲没有例外地被打回天津,分到一个文化单位接着搞曲艺。
6年平淡、无聊的生活后,郭德纲决定二次上京,想象着能找回一些“圈子”里的关系,所以信心蓬勃地在前门大栅栏一个小旅馆里开了个床位,15元一天,同屋的还有10多个生意人。“找到关系就搬过去”的想法现在看来太幼稚,五六天过去了,他的“关系”都不愿意跟他产生任何关系,“我又不是来住旅馆的”,郭德纲灰溜溜回到了天津。
这时他开始转做生意,只不过做什么赔什么。生意不成又开始唱戏,跟着戏班子到乡下演出。一次去河北文安表演,演员都借住在老乡家,当地水碱性很重,唱戏要画很浓的妆,到卸妆的时候发现用水根本卸不掉,只能带着花脸睡觉,第二天妆模糊了,只能在旧妆上画新妆,这样油彩在脸上反反复复,没几天脸就被折腾得又红又肿。
“在这里吃苦还不如去北京吃苦”,郭德纲打定主意第三次进京,这时是1995年。这次郭德纲做足了准备,青塔、大兴,哪里的房子便宜他就住在哪里,只要有演出的机会他就上。最终他找到了一个沙子口的小京剧团,对方答应每月给他1000元,“最起码能有钱吃饭了”。戏唱了两个月,他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找对方理论,得到的答复是:“要钱就接着唱,不干也可以走人,但之前的2000元也别想拿到。”郭德纲只好接着唱,有一天演出晚了,公共汽车没了,他打不起车,就从市区走了20多公里,徒步回到大兴的出租屋里。
影视圈好混多了
连郭德纲自己也没想到,转运是从影视圈开始的。当时,北京给他的印象是:“人人都跟央视有关系。”他认识了一些“自称是央视编导的人”,开始谈剧本、写策划。经常是自己的剧本写出来了,对方才拿着剧本去找赞助,电视剧《非常档案》和《正德皇帝下江南》就是他的手笔。他还做过民间艺术专题、美食节目,拍过果汁广告。郭德纲对影视圈的心得是,“比相声圈好混多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北京南城一个茶馆,看见一帮10多岁的小孩在说相声,他一时兴起也站到了台前。小孩问:“你也学过相声?”“我也学过。”郭德纲说,这句问话他等了好多年。
玩票让郭德纲发现,相声是有市场的,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找到了另外两位相声演员张文顺和李菁,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始在北京的茶馆里说相声,就叫“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创业阶段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一幕惨剧,郭德纲说:“最惨的一次,我们试过给一个观众表演。寒冬腊月,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站在门外喊人进来,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了,可能只是想进来暖和一下身体,台上演员照样有模有样开说,说不到一会,这个观众的手机响了,演员就停下来等他打电话,那个人也不好意思地很快讲完了,我上来跟他说:‘你得好好听,上厕所也要给我打招呼。我们后台的人可比你多多了。’”
郭德纲推行“一个也得演”的方针时,并不知道原北兵马司剧场经理袁鸿也在台下的观众中,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让自己在媒体上成为铺天盖地的新闻主角。
2001年袁鸿正在筹备做台湾赖声川的剧场相声,想扩展到海峡两岸相声交流上去,于是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断断续续看了两年郭德纲的剧场相声之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郭德纲为符合“电视相声”标准,花了1个小时创作了《你好,北京》参赛———这是北漂以来,郭德纲的相声第一次跟电视走得这么近。
“可惜决赛他抽签抽中第一个出场,得分并不是很高,所以组委会给了他一个特别奖。”袁鸿回忆说。
终于挂上了“客满”
2004年10月,郭德纲没想到自己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不但是传统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说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专场不但扩大了郭德纲在资深相声迷中的影响力,还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联播。
“我很欣慰。”郭德纲出场时喜欢用这句口头禅。2004年10月以来,他的确很欣慰,待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
“《开心茶馆》每天都播相声,但就是郭德纲的相声火了起来。”资深相声迷东东枪的分析是,郭德纲的相声有“天津的骨头、北京的肉”。
“天津的骨头”关节点就是讲述小市民的小算计、小委屈、小窝囊、小幻想。在郭德纲的相声里,你就可以不时地听到对北京三环交通拥堵、对洗浴中心不洗浴、歌星不一定识谱的小调侃。
“北京的肉”是指他的大气、份儿正、稳健不慌张,“一上台就活蹦乱跳的就是不懂相声”。学好传统相声,逗人笑就不难,郭德纲说:“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面能构成包袱的笑料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直到今天无论你什么笑料都是传统相声里的。”
郭德纲的传统段子其实并不“传统”。《梦中婚》原来的文本是讲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有天做白日梦梦到被富翁看中带回去当驸马爷,他把“八抬大轿”改成“直升飞机”,“绫罗绸缎”变成了“西装革履”;从前的《打白朗》变成现在的《西征梦》,把“军阀剿灭草寇”改成了“布什请你剿灭恐怖分子”;《文章会》是讲述一个人如何冒充自己有学问,结果碰到另一个真正会文章的人,民国时期这个会文章的人叫“康有为”,在郭德纲这里,故事结构不用变,只是“康有为”变成了 “金庸”。
郭德纲身旁的“钢丝”越聚越多,东东枪发现,有一天著名的《大实话》的最后几句,从以前的“没事儿您就把这相声大会进”变成了“没事儿您就把这德云社来进”——叫了七八年的北京相声大会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德云社。“德”取郭德纲的“德”字,“云”则取字郭德纲“云”字辈的徒弟。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4个民间相声团体之一,其他3个都在天津,分别是众友、哈哈笑、九河。
2005年9月底,袁鸿北兵马司剧场的经营撑不下去了,剧场关门之后,他被第三届相声小品大奖赛邀请去做宣传统筹———职责就是带着圈里人和媒体,给大奖赛想些策划、找多些作品。
把天津相声请到北京来是第一步。袁鸿把编剧史航、剧评人水晶以及10多家媒体记者,带到了天桥乐剧场,这是大家第一次看到郭德纲的相声,一场下来,这些人都成了“钢丝”,史航和水晶便开始尽可能地以各种方式推广郭德纲,为今年1月郭德纲在媒体上遍地开花做了足够的常识铺垫。
媒体总爆发
其实,袁鸿带着一帮人不光去了天桥乐剧场,还去看了东城李金斗的相声俱乐部、天津众友、哈哈笑等相声剧团的演出。跟天津的社团交流起来毕竟“有物理距离”;跟东城相声俱乐部“功成名就”的演员交流起来,“又说不到一起去”。
就在他们看过德云社演出之后不到一星期,11月5日,郭德纲带德云社全体人马去天津举行相声专场演出,这是郭德纲第一次在大剧场里说相声,袁鸿、史航带着北京10多家媒体一起,浩浩荡荡跟着一起去了天津,这些记者大多是第一次知道郭德纲。
以11月5日为界,之前只能查到一篇关于郭德纲的文字———水晶写的郭德纲相声评论;在此之后,媒体上渐渐开始出现“郭德纲”的名字,12月中,《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的《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算是媒体对郭德纲现象的第一次大型报道,文章对郭德纲的定义就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
这段时期,郭德纲的《论相声50年之现状》在网上广为传播,更多人认为这是痛斥相声圈腐朽和积弊的演讲稿。
此后,据“钢丝”统计,媒体以平均每天一家的报道频率介绍郭德纲,“相声斗士”、“与主流相声圈抗衡”等形容词,被放到了“郭德纲”3个字之前。直到今年1月媒体高密度采访的总爆发。
“我们新做了一个栏目叫《文化大观园》,听说郭德纲很火,就在考虑给他做一个访问。”凤凰卫视编导向芳是今年1月2日去看的郭德纲专场,“听别的相声我5分钟都笑不起来,听郭德纲的3句话我就能笑起来”。
郭德纲当天状态很好,专访也做得很成功,节目播出之后,台长王纪言意犹未尽,觉得节目配搭的郭德纲的相声太少,“谁说电视台不会拿半个小时给相声?”拍板决定让《文化大观园》在春节期间制作一档郭德纲个人专场,一连4天,每天1个半小时———这也是凤凰卫视几年来的第一次。
王纪言亲自部署此次转播:本来两台机器录制,增加到了5台;为了画面美观,还交待一定要使用“摇臂”。
“郭德纲没有提任何转播费用,为了配合我们录制,是专门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临时加开了一场。”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制片人姜又兮说。事实上,郭德纲的演出现场从不干涉现场录音、录像的,“钢丝”把他每场演出都录下来传到网上,想听的人可以随时免费下载,也正是这种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郭德纲。
本来姜又兮担心,临时加开一场会因为缺少观众而损失气氛,郭德纲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就在开演前几天,他在网上发了一个加场通知的帖子。
节目正式录制是中午1点,摄像师早上6点半去布置现场,没想到一大堆“钢丝”早在5点半就守在天桥乐门口了。等姜又兮8点到达天桥乐的时候,差点没能挤进去。
“就是第一排,我发现那个老头一直没有笑。”郭德纲的徒弟悄悄跟姜又兮讨论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都非常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姜又兮看了看,对他说:“这是人艺的著名导演林兆华。”她又指了指旁边的夫妇:“那是孟京辉夫妇。”徒弟笑了笑,说:“他们倒是不停地笑。”
二、“草根英雄”原是侯门弟子 郭德纲其人其事(图)
http://ent.tom.com 2006年02月07日15时21分来源:文新传媒网--新民晚报
郭德纲
从“天桥乐茶园”里冒出来的年轻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突然闯入公众视线,网上流传着郭德纲最困难时卖了传呼机买药买馒头的故事和不久前在北京演出返场22次的 “神话”。其实这位“草根英雄”演过影视剧,搞过出版,做过编剧,当过策划,是安徽卫视一档节目的主持人。他还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的弟子、铁路文工团的成员。
三次进京“闯世界”
1973年出生在相声重镇天津的郭德纲从小与曲艺“打交道”,当警察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就常把他“扔”在管片里的一个俱乐部里,耳濡目染使得郭德纲8 岁就开始拜师学评书,同年又拜津门相声名家常宝丰为师,然后从曲艺团、全总文工团说唱团、文化馆……一路走过来,其间又学习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郭德纲对自己的评价是:“甭管是京戏、评戏、大鼓、莲花落、太平歌词……基本都拿得起来,肚子里装着五六百段传统相声。”
1995年,22岁的郭德纲第三次到北京“闯世界”,可以前的人际关系早就物是人非,没有朋友能够帮得上忙。后来,郭德纲挑班成立了德云社,尝试让相声回到剧场,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他终于在天桥乐茶园站住了脚跟,并日渐红火。去年11月,郭德纲回天津举办专场演出,数百北京观众特意赶到津门捧场。
曾经坎坷“练轻功”
当年郭德纲在北京有一段艰难的日子。在找不到朋友帮忙进入演艺圈后,郭德纲尝试过做生意,结果被骗血本无归。有一次郭德纲病了,身无分文的他发着烧却只有水可以喝,郭德纲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个旧传呼机,卖了10块钱,买了消炎药和一点吃的。为了生计,郭德纲搭了个小评剧团唱戏,收入是每月1000元。坚持了两个月,望眼欲穿的1000元还是不见踪影,而郭德纲每天来往于住处和剧团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扎了胎,却已经掏不出换车胎的钱了,他只能改乘公交车。一天晚上,演出结束时已是11时多,郭德纲只能步行4个多小时,走回黄村的住处。“到了西红门桥那儿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边走边哭,可我发现到家的时候身轻如燕,原来轻功就是这么练的啊。”如今回忆起往事,郭德纲在调侃中还透着几分辛酸。
针砭弊端“展锋芒”
也许正是因为曾经坷坎,郭德纲对相声界的“主流”也毫不客气,除了走红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德纲常常“直言不讳”地“痛击”他心目中的“伪相声演员” 外,在他颇具个性的作品《论相声50年之现状》中他早已一吐为快了:“相声大腕不一定会说相声,歌星不一定识谱”“中国相声界95%在25岁前是从事别的工作的,没有学过相声”“很多演员、很多笑星没等学会就红了,你扭头再让他学他沉不下心了,已经是艺术家。”“一批无知无能的艺术家们应该对今天相声的尴尬负责。”
2003年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他的相声《你好北京》获组委会特别奖。2004年郭德纲拜在了侯跃文门下,并加盟铁路文工团。侯跃文对郭德纲的评价是“基本素质非常好,传统段子比许多专业演员懂得都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http://cul.news.tom.com 2006年02月13日 09时57分来源: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袁蕾
多听相声说明你爱国。我们街坊有一孩子,会七八国外国话,什么英语、日语、韩语、南斯拉夫语、北斯拉夫语、西斯拉夫语……反正跟八国联军坐一块儿对着骂街没问题!跟他说你听听相声去吧。“不去!听不懂!”法律不管,我早打死他了!会七八国外国话听不懂相声!
———摘自郭德纲作品《论相声50年之现状》
多年经营剧场相声,郭德纲将自己经营成著名的“非著名相声演员”,电视的介入,令他飞速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大腕。袁蕾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台上的胖子一拍响木,“我叫郭德纲!”
2月5日,星期日,喜欢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按惯例下午2点开始,在天桥乐剧场演出,没到他上场的时候,他主要在打瞌睡,打瞌睡的间隙,与北京电视台商谈了新节目的合作事宜。天桥乐的演出持续到晚上7点左右。接下来,他要去赶一个宣传部门的相声场,然后奔赴广德楼的相声场。他家住北京南郊的大兴,晚上11点,他在回家的车上和爬楼开门的间隙,又接受了两家媒体访问,因为对方马上要截稿了,此时还有一封采访提纲躺在他的邮箱里……
曾创作了《我要上春晚》的郭德纲,虽然没有登上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经过春节期间凤凰卫视一连四天播出的《郭德纲相声专场》,以及央视《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等一系列节目的人物访谈,过完年之后的郭德纲,在走红程度上,一点不输于任何上过春晚的演员。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媒体介绍郭德纲时,对他的定位还是“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也有不少媒体和相声迷把他视作“挑战主流相声”、“对抗电视相声”的“斗士”。
第一个对他笑的观众
郭德纲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听流行音乐、不唱卡拉OK、不开车,麻将牌拿起来,“八万”认识,“八筒”就要摸着数一数了。他也不喜欢背课本,但是喜欢背相声段子。
1981年,郭德纲8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学的是评书,第一个师傅是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评书并不像他在舞台下面看到的有趣,每天早上师傅还没有醒,他就得起床收拾屋子、沏茶,等师傅起床教他背段子。段子教得差不多了,就得开始自己练。每天早上四五点,他都会起床去河边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等到七八点钟晨练的老人来了,他就可以下课了。这一喊就是3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郭德纲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跟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没有拜师,一直学到15岁。
“传统相声需要七八年童子功。”郭德纲说,所谓“说、学、逗、唱”,其实光“说”就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又包括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批”,要会《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念”的内容就是《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要会的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钎儿》……
学了五六年,郭德纲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登台的机会———“天津消夏相声晚会”。说是相声晚会,不过就是在游乐中心搭一个露天台,扯个横幅,再支上两个话筒。郭德纲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就上场了,表演《五行诗》。第一次站在台上,郭德纲放眼望去,台下几百人,有吃东西的、上厕所的、聊天的,就是没有看他表演的,他突然扫到舞台右边角落有一个大胖子,留着小平头,戴着宽边眼镜,坐在轮椅里,一直冲他笑,郭德纲也没管他究竟为什么笑,“反正他就是对我笑了”,他像抓到根救命稻草,干脆直接对着他说完了这个节目———还好,直到他下台,胖子一直也冲着他笑。
现在,德云社每场全部客满,一票难求袁蕾摄郭德纲一直很在意自己“10年扎实的基本功”,虽然严格说来,他在天津学艺的时间是7年,截至他上北京寻找出路。
好狗不好狗,北京叫一叫
“当时全国都兴到北京来发展,是条好狗都要到北京来叫叫。”郭德纲说,他这条“好狗”,前后来了3次北京。
1988年春,15岁的郭德纲跟着一个朋友去北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他不知道,他们和千千万万类似的“好狗”,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北漂”。朋友在团里有些关系,两个人也还算顺利地留在团里,偶尔也能去四川、河南演出。
“有个正式单位,有固定薪酬和住所,定期有演出,慢慢积累些关系,认识几个大腕,跟着上电视、上晚会,每个月能收入八千一万的。”初到北京的郭德纲对未来的想象力也不过如此。
郭德纲没有想到,一年之后的1989年,就在他的人事关系马上要被调入全总文工团的时候,北京统一规定:外地户口必须返回原籍。郭德纲没有例外地被打回天津,分到一个文化单位接着搞曲艺。
6年平淡、无聊的生活后,郭德纲决定二次上京,想象着能找回一些“圈子”里的关系,所以信心蓬勃地在前门大栅栏一个小旅馆里开了个床位,15元一天,同屋的还有10多个生意人。“找到关系就搬过去”的想法现在看来太幼稚,五六天过去了,他的“关系”都不愿意跟他产生任何关系,“我又不是来住旅馆的”,郭德纲灰溜溜回到了天津。
这时他开始转做生意,只不过做什么赔什么。生意不成又开始唱戏,跟着戏班子到乡下演出。一次去河北文安表演,演员都借住在老乡家,当地水碱性很重,唱戏要画很浓的妆,到卸妆的时候发现用水根本卸不掉,只能带着花脸睡觉,第二天妆模糊了,只能在旧妆上画新妆,这样油彩在脸上反反复复,没几天脸就被折腾得又红又肿。
“在这里吃苦还不如去北京吃苦”,郭德纲打定主意第三次进京,这时是1995年。这次郭德纲做足了准备,青塔、大兴,哪里的房子便宜他就住在哪里,只要有演出的机会他就上。最终他找到了一个沙子口的小京剧团,对方答应每月给他1000元,“最起码能有钱吃饭了”。戏唱了两个月,他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找对方理论,得到的答复是:“要钱就接着唱,不干也可以走人,但之前的2000元也别想拿到。”郭德纲只好接着唱,有一天演出晚了,公共汽车没了,他打不起车,就从市区走了20多公里,徒步回到大兴的出租屋里。
影视圈好混多了
连郭德纲自己也没想到,转运是从影视圈开始的。当时,北京给他的印象是:“人人都跟央视有关系。”他认识了一些“自称是央视编导的人”,开始谈剧本、写策划。经常是自己的剧本写出来了,对方才拿着剧本去找赞助,电视剧《非常档案》和《正德皇帝下江南》就是他的手笔。他还做过民间艺术专题、美食节目,拍过果汁广告。郭德纲对影视圈的心得是,“比相声圈好混多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北京南城一个茶馆,看见一帮10多岁的小孩在说相声,他一时兴起也站到了台前。小孩问:“你也学过相声?”“我也学过。”郭德纲说,这句问话他等了好多年。
玩票让郭德纲发现,相声是有市场的,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找到了另外两位相声演员张文顺和李菁,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始在北京的茶馆里说相声,就叫“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创业阶段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一幕惨剧,郭德纲说:“最惨的一次,我们试过给一个观众表演。寒冬腊月,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站在门外喊人进来,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了,可能只是想进来暖和一下身体,台上演员照样有模有样开说,说不到一会,这个观众的手机响了,演员就停下来等他打电话,那个人也不好意思地很快讲完了,我上来跟他说:‘你得好好听,上厕所也要给我打招呼。我们后台的人可比你多多了。’”
郭德纲推行“一个也得演”的方针时,并不知道原北兵马司剧场经理袁鸿也在台下的观众中,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让自己在媒体上成为铺天盖地的新闻主角。
2001年袁鸿正在筹备做台湾赖声川的剧场相声,想扩展到海峡两岸相声交流上去,于是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断断续续看了两年郭德纲的剧场相声之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郭德纲为符合“电视相声”标准,花了1个小时创作了《你好,北京》参赛———这是北漂以来,郭德纲的相声第一次跟电视走得这么近。
“可惜决赛他抽签抽中第一个出场,得分并不是很高,所以组委会给了他一个特别奖。”袁鸿回忆说。
终于挂上了“客满”
2004年10月,郭德纲没想到自己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不但是传统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说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专场不但扩大了郭德纲在资深相声迷中的影响力,还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联播。
“我很欣慰。”郭德纲出场时喜欢用这句口头禅。2004年10月以来,他的确很欣慰,待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
“《开心茶馆》每天都播相声,但就是郭德纲的相声火了起来。”资深相声迷东东枪的分析是,郭德纲的相声有“天津的骨头、北京的肉”。
“天津的骨头”关节点就是讲述小市民的小算计、小委屈、小窝囊、小幻想。在郭德纲的相声里,你就可以不时地听到对北京三环交通拥堵、对洗浴中心不洗浴、歌星不一定识谱的小调侃。
“北京的肉”是指他的大气、份儿正、稳健不慌张,“一上台就活蹦乱跳的就是不懂相声”。学好传统相声,逗人笑就不难,郭德纲说:“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面能构成包袱的笑料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直到今天无论你什么笑料都是传统相声里的。”
郭德纲的传统段子其实并不“传统”。《梦中婚》原来的文本是讲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有天做白日梦梦到被富翁看中带回去当驸马爷,他把“八抬大轿”改成“直升飞机”,“绫罗绸缎”变成了“西装革履”;从前的《打白朗》变成现在的《西征梦》,把“军阀剿灭草寇”改成了“布什请你剿灭恐怖分子”;《文章会》是讲述一个人如何冒充自己有学问,结果碰到另一个真正会文章的人,民国时期这个会文章的人叫“康有为”,在郭德纲这里,故事结构不用变,只是“康有为”变成了 “金庸”。
郭德纲身旁的“钢丝”越聚越多,东东枪发现,有一天著名的《大实话》的最后几句,从以前的“没事儿您就把这相声大会进”变成了“没事儿您就把这德云社来进”——叫了七八年的北京相声大会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德云社。“德”取郭德纲的“德”字,“云”则取字郭德纲“云”字辈的徒弟。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4个民间相声团体之一,其他3个都在天津,分别是众友、哈哈笑、九河。
2005年9月底,袁鸿北兵马司剧场的经营撑不下去了,剧场关门之后,他被第三届相声小品大奖赛邀请去做宣传统筹———职责就是带着圈里人和媒体,给大奖赛想些策划、找多些作品。
把天津相声请到北京来是第一步。袁鸿把编剧史航、剧评人水晶以及10多家媒体记者,带到了天桥乐剧场,这是大家第一次看到郭德纲的相声,一场下来,这些人都成了“钢丝”,史航和水晶便开始尽可能地以各种方式推广郭德纲,为今年1月郭德纲在媒体上遍地开花做了足够的常识铺垫。
媒体总爆发
其实,袁鸿带着一帮人不光去了天桥乐剧场,还去看了东城李金斗的相声俱乐部、天津众友、哈哈笑等相声剧团的演出。跟天津的社团交流起来毕竟“有物理距离”;跟东城相声俱乐部“功成名就”的演员交流起来,“又说不到一起去”。
就在他们看过德云社演出之后不到一星期,11月5日,郭德纲带德云社全体人马去天津举行相声专场演出,这是郭德纲第一次在大剧场里说相声,袁鸿、史航带着北京10多家媒体一起,浩浩荡荡跟着一起去了天津,这些记者大多是第一次知道郭德纲。
以11月5日为界,之前只能查到一篇关于郭德纲的文字———水晶写的郭德纲相声评论;在此之后,媒体上渐渐开始出现“郭德纲”的名字,12月中,《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的《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算是媒体对郭德纲现象的第一次大型报道,文章对郭德纲的定义就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
这段时期,郭德纲的《论相声50年之现状》在网上广为传播,更多人认为这是痛斥相声圈腐朽和积弊的演讲稿。
此后,据“钢丝”统计,媒体以平均每天一家的报道频率介绍郭德纲,“相声斗士”、“与主流相声圈抗衡”等形容词,被放到了“郭德纲”3个字之前。直到今年1月媒体高密度采访的总爆发。
“我们新做了一个栏目叫《文化大观园》,听说郭德纲很火,就在考虑给他做一个访问。”凤凰卫视编导向芳是今年1月2日去看的郭德纲专场,“听别的相声我5分钟都笑不起来,听郭德纲的3句话我就能笑起来”。
郭德纲当天状态很好,专访也做得很成功,节目播出之后,台长王纪言意犹未尽,觉得节目配搭的郭德纲的相声太少,“谁说电视台不会拿半个小时给相声?”拍板决定让《文化大观园》在春节期间制作一档郭德纲个人专场,一连4天,每天1个半小时———这也是凤凰卫视几年来的第一次。
王纪言亲自部署此次转播:本来两台机器录制,增加到了5台;为了画面美观,还交待一定要使用“摇臂”。
“郭德纲没有提任何转播费用,为了配合我们录制,是专门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临时加开了一场。”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制片人姜又兮说。事实上,郭德纲的演出现场从不干涉现场录音、录像的,“钢丝”把他每场演出都录下来传到网上,想听的人可以随时免费下载,也正是这种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郭德纲。
本来姜又兮担心,临时加开一场会因为缺少观众而损失气氛,郭德纲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就在开演前几天,他在网上发了一个加场通知的帖子。
节目正式录制是中午1点,摄像师早上6点半去布置现场,没想到一大堆“钢丝”早在5点半就守在天桥乐门口了。等姜又兮8点到达天桥乐的时候,差点没能挤进去。
“就是第一排,我发现那个老头一直没有笑。”郭德纲的徒弟悄悄跟姜又兮讨论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都非常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姜又兮看了看,对他说:“这是人艺的著名导演林兆华。”她又指了指旁边的夫妇:“那是孟京辉夫妇。”徒弟笑了笑,说:“他们倒是不停地笑。”
二、“草根英雄”原是侯门弟子 郭德纲其人其事(图)
http://ent.tom.com 2006年02月07日15时21分来源:文新传媒网--新民晚报
郭德纲
从“天桥乐茶园”里冒出来的年轻的相声演员郭德纲突然闯入公众视线,网上流传着郭德纲最困难时卖了传呼机买药买馒头的故事和不久前在北京演出返场22次的 “神话”。其实这位“草根英雄”演过影视剧,搞过出版,做过编剧,当过策划,是安徽卫视一档节目的主持人。他还是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的弟子、铁路文工团的成员。
三次进京“闯世界”
1973年出生在相声重镇天津的郭德纲从小与曲艺“打交道”,当警察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就常把他“扔”在管片里的一个俱乐部里,耳濡目染使得郭德纲8 岁就开始拜师学评书,同年又拜津门相声名家常宝丰为师,然后从曲艺团、全总文工团说唱团、文化馆……一路走过来,其间又学习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郭德纲对自己的评价是:“甭管是京戏、评戏、大鼓、莲花落、太平歌词……基本都拿得起来,肚子里装着五六百段传统相声。”
1995年,22岁的郭德纲第三次到北京“闯世界”,可以前的人际关系早就物是人非,没有朋友能够帮得上忙。后来,郭德纲挑班成立了德云社,尝试让相声回到剧场,在经历了种种坎坷后,他终于在天桥乐茶园站住了脚跟,并日渐红火。去年11月,郭德纲回天津举办专场演出,数百北京观众特意赶到津门捧场。
曾经坎坷“练轻功”
当年郭德纲在北京有一段艰难的日子。在找不到朋友帮忙进入演艺圈后,郭德纲尝试过做生意,结果被骗血本无归。有一次郭德纲病了,身无分文的他发着烧却只有水可以喝,郭德纲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个旧传呼机,卖了10块钱,买了消炎药和一点吃的。为了生计,郭德纲搭了个小评剧团唱戏,收入是每月1000元。坚持了两个月,望眼欲穿的1000元还是不见踪影,而郭德纲每天来往于住处和剧团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扎了胎,却已经掏不出换车胎的钱了,他只能改乘公交车。一天晚上,演出结束时已是11时多,郭德纲只能步行4个多小时,走回黄村的住处。“到了西红门桥那儿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边走边哭,可我发现到家的时候身轻如燕,原来轻功就是这么练的啊。”如今回忆起往事,郭德纲在调侃中还透着几分辛酸。
针砭弊端“展锋芒”
也许正是因为曾经坷坎,郭德纲对相声界的“主流”也毫不客气,除了走红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德纲常常“直言不讳”地“痛击”他心目中的“伪相声演员” 外,在他颇具个性的作品《论相声50年之现状》中他早已一吐为快了:“相声大腕不一定会说相声,歌星不一定识谱”“中国相声界95%在25岁前是从事别的工作的,没有学过相声”“很多演员、很多笑星没等学会就红了,你扭头再让他学他沉不下心了,已经是艺术家。”“一批无知无能的艺术家们应该对今天相声的尴尬负责。”
2003年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他的相声《你好北京》获组委会特别奖。2004年郭德纲拜在了侯跃文门下,并加盟铁路文工团。侯跃文对郭德纲的评价是“基本素质非常好,传统段子比许多专业演员懂得都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